王梅玲


2001


摘要

圖書館是我國文化典藏的重要機構,其提供的各種服務,促進了圖書的傳播,擴大圖書文獻的影響,提供發展文化學術的條件。今天圖書館是推動社會發展與學術研究的重要力量,具有文化典藏、社會教育、學術傳播、資訊服務、資訊素養教育等功能。本論文主要探討這一百年的中華民國圖書館發展歷史,由於圖書館具有多元性質,故以發展歷史為主軸,並探討其對中華民國文化、教育、社會與科技的影響。本文從四個階段論述中華民國圖書館發展歷程,涵蓋:(1)民國元年-37年大陸時期的圖書館事業;(2)民國元年-37年日據時期的臺灣圖書館事業;(3)民國38-68年遷臺重建發展的圖書館事業;(4)民國69-99年茁壯蛻變的圖書館事業。每一時期皆從重要發展與圖書館統計論述。圖書館事業著重在國家圖書館、學術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此外,由於圖書館教育促進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本文另外增加圖書館教育發展的探討。

一、前言

圖書館是我國文化典藏的重要機構,其提供的各種服務,促進了圖書的傳播,擴大圖書文獻的影響,提供發展文化學術的條件。今天圖書館是推動社會發展與學術研究的重要力量,具有文化典藏、社會教育、學術傳播、資訊服務、資訊素養教育等功能。本論文主要探討這一百年的中華民國圖書館發展歷史,由於圖書館具有多元性質,故以發展歷史為主軸,並探討其對中華民國文化、教育、社會與科技的影響。

我國傳統圖書館早已存在,但其觀念主要為藏書功用。早自周朝,老子為周室柱下史專司圖書管理責任。歷代政府均重視藏書,如漢之東觀蘭臺,隋之嘉則殿,唐之宏文館,宋之三館一閣,元之祕書監,明之文淵閣,清之內廷四閣,皆為國家藏書所在,但需為皇帝與高官朝臣才得以閱讀,其意在保存而非利用。新式圖書館成立是受到西方與變法維新運動影響,由於封閉式藏書樓已不符國情,而成立圖書館。(嚴文郁,民72年)

西元1840年以後,西方印刷技術傳入中國,廣泛應用在社會生活上,中國文化史發生重大變革。近代報紙、雜誌、圖書出版物在中國迅速發展,刺激封建社會的官私藏書必須改變。近代歐美以開放為主的公共圖書館被引介到中國,為維新派人士加以倡導與利用,我國近代圖書館相繼出現。(謝灼華,民84年)

近代圖書館事業開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它的產生有三方面因素:一是洋務派對西方圖書館概況的翻譯和介紹。二是維新派倡導建立開放性藏書樓。三是在建立新式學堂同時,設立開放性藏書樓或圖書館。維新派主將梁啟超在《時務報》創刊號上曾提出:「泰西教育人才之道計有三事:曰學校、曰新聞館、曰書籍館」,這個書籍館就是圖書館。梁啟超去日本後創辦《清議報》,有一篇文章列舉圖書館八項功能,揭示了現代圖書館對文化教育的功能:第一之利,圖書館使現在學校受教育之青年學子,得補其知識之利也;第二之利,圖書館使凡青年志士,有不受學校教育者,得知識之利也;第三之利,圖書館儲藏宏富,學者欲查故事,得備參考之利也;第四之利,圖書館有使閱覽者,隨意研究事物之利也;第五之利,圖書館有使閱覽者,於頃刻間,得查數事物之利也;第六之利,圖書館凡使人皆得用貴重圖書之利也;第七之利,圖書館有使閱覽圖書者,得連知地球各地近況之利也;第八之利,圖書館有不知不覺使養成人才之利也。」(張樹華、張久珍,2000年:頁1-5)在西元1904年初,湖南、湖北兩省分別創辦圖書館,是我國最早設立的公共圖書館,圖書館事業逐漸發展。(謝灼華,民84年)

圖書館是文化典藏與詮釋的機構,對社會文化具有重大價值。王振鵠教授對圖書館定義:「圖書館是將人類思想言行的各項記錄,加以蒐集、組織、保存,以便利用的機構。」(王振鵠,民72年:43)胡述兆教授認為圖書館廣義而言,就是人類智慧的總匯,具體來說是「運用科學的方法採訪、組織、保存各種型式的資料,並提供各種查詢的方法,以供人們使用的機構。」(胡述兆、王梅玲,民92年:頁1)採訪、組織、保存、利用圖書文獻可說是圖書館存在的最大目的

我國圖書館歷經百年的發展更加成熟,對社會文化產生多元價值。首要價值在文化典藏,圖書館蒐集保存各種文化記錄,使人類知識得以繼續傳承與交流。圖書館的第二個價值是社會教育,有人稱其為社會大學,其擔負著教育民眾的功能,藉用許多資源兼提供除了學校教育外另一個人們學習的空間,實踐「終身學習」的概念。(王振鵠,民72:頁49)圖書館的第三個價值是提供資訊服務,促進學術傳播。圖書館擁有許多資訊資源,將其所蒐藏的資料讓讀者加以利用,以滿足讀者的資訊需求,「資訊服務」成為圖書館重要的任務。圖書館第四個價值是成為國民資訊素養教育機構。資訊社會來臨,資訊的快速生產造成了資訊爆增的現象,國民具有資訊素養即代表了國家的競爭力。圖書館肩負起教導國民使用資訊的能力,提高民眾的資訊素養,以期為社會帶來進步。(王梅玲等,民95年)

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臺,圖書館事業從光復初期的篳路藍縷,經重生發展至現今的茁壯興盛。王振鵠教授將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圖書館事業分成三個階段:民國34年至41年為重建階段。光復初始,國民政府設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管政務。民國38年中央政府遷臺,國立中央圖書館、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以及政府機關圖書文物檔案相繼遷來,充裕了臺灣的研究資源。繼而從民國42年至民國65年為成長階段,國立中央圖書館在臺北復館,中國圖書館學會成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和臺灣大學先後創辦了圖書館組系,培育圖書館專業人才,圖書館事業逐漸成長。從民國66年至今可說是茁壯階段,政府推行文化建設政策,各縣市文化中心及鄉鎮圖書館普遍設置,圖書館自動化及網路建設有成,〈圖書館法〉頒佈施行,顯示臺灣圖書館事業朝向興盛發展。(王振鵠,民71年)

本文參酌王振鵠教授的歷史分段與圖書館碩士教育始於民國69年帶動圖書館事業發展,因而從四個階段論述中華民國圖書館發展歷程,涵蓋:(1)民國元年-37年大陸時期的圖書館事業;(2)民國元年-37年日據時期的臺灣圖書館事業;(3)民國38-68年遷臺重建發展的圖書館事業;(4)民國69-99年茁壯蛻變的圖書館事業。每一時期皆從重要發展與圖書館統計論述。圖書館事業著重在國家圖書館、學術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此外,由於圖書館教育促進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本文另外增加圖書館教育發展的探討。

二、大陸時期的圖書館事業(民國元年-37年)

民國初年,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政府,中華民國建立,開啟了新時代。傳統藏書樓在民國肇始之際也同時改革成為圖書館。我國新式圖書館受到西方與變法維新運動影響,在民國初年陸續成立,改成以圖書利用為主要功能。西元1904年,湖北、湖南公共圖書館成立,民國肇造,國民政府開始建設,圖書館事業逐漸發展,高峰時期全國有2,5003,000所圖書館。嚴文郁先生分析大陸時期的圖書館事業開啟原因有下列數端:(1)美國模式圖書館觀念輸入。美國圖書館專家韋棣華女士鑑於中國教育不普及,主張廣設圖書館以濟學校之窮,首創文華公書林,公開閱覽,並派沈祖榮先生到全國鼓吹圖書館的重要與經營方法,獲得響應,圖書館漸為國人重視。(2)圖書館教育展開。韋棣華女士認為圖書館事業要求發達,必先培植專業人員,創辦圖書館學校。(3)圖書館團體的組成。中華圖書館協會成立,對國內圖書館的調查、推進、與輔導工作積極進行。(4)圖書館法令的頒佈。教育部公布〈圖書館規程〉與〈通俗圖書館規程〉,包含設立條件、圖書設備、人員資格、圖書館奬助等均有規定,肯定圖書館功能,保障其地位,使新式圖書館開始建設。(嚴文郁,民72年:頁22

大陸時期的圖書館事業發展,在民國元年-37年間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辛亥革命至五四運動前(民國元年-7年),在西方思想與愛國主義的影響下,由封建藏書樓走向公共圖書館。二是五四運動到對日抗戰前(民國8-25年)時期,各種類型的圖書館蓬勃發展,圖書館學教育與中華圖書館協會也在這個期間內成立。三是抗戰時期(民國26-38年),圖書館事業受到戰爭與政治因素影響,大舉受挫,成為圖書館的衰退期,以下就三階段說明重要發展。(柯平、李卓卓,2004年:頁1-2

(一)辛亥革命至五四運動前

19世紀後半葉開始,西方列強侵略我國,資本主義導致封建制度逐步崩潰,也使傳統的封建藏書樓逐漸衰落,許多藏書家因戰亂緣故無法維持藏書樓,而需典當出賣以維持生計,圖書成為商品,過去地主官僚獨佔圖書的情況改變。社會改革的呼聲漸高,許多改革派人士主張學習西方,提倡變法維新,啟迪民智,振興中華。圖書館做為文化教育設施,極受改革派人士重視,遂要求公開傳統藏書樓或建立公共藏書樓。(謝灼華,民84年:271-272)因著經濟與政治因素,清末許多藏書樓轉向公開,也為近代圖書館奠定了基礎。西元1903年美國韋棣華女士在武昌創辦第一座向外公開的公共圖書館,持續擴張,在西元1910年正式定名為「文華公書林」。

西元1904(清光緒30)年在湖南、湖北兩省分別創立圖書館,是我國最早設立的省級公共圖書館。由於西方圖書館模式引介和維新人士主張創辦新圖書館,清朝廷高層人物也建議設立公共圖書館。湖南督撫龐鴻書《奏建設圖書館摺》指出「圖書館之設,足以增長士民智識,實與地方進化發達,有一定比例。」「查東西各國都會莫不設有圖書館,所以庋藏群籍,輸進文明,勤學育才,大有裨益」,故要求在湖南設立圖書館,1906(光緒32)年1020日,我國第一個公立圖書館―湖南公共圖書館開館。(張樹華、張久珍,2008年:23

辛亥革命對我國社會文化影響巨大,現代圖書館事業也在此時逐漸萌芽,革命團體重視圖書報刊的傳播作用,因此在各地發展許多革命團體的藏書樓和閱覽室,以傳播革命思想。而在圖書內容和管理的方法上,改變過去「存古」傳統,著力於「開新」的變革。(謝灼華,民84年:279-281)讀者對象也擴展到革命黨人的士兵與學生等,革命團體的圖書館工作對民國初年的圖書館建設有深遠的影響。民國建立以來,國民政府重視社會教育工作,逐步開放從清末以來建立的省立圖書館,完成了省級公共圖書館系統的建設。民國4年,教育部連續發佈了〈圖書館規程〉與〈通俗圖書館規程〉,明確規定了圖書館的類型、名稱、管理體制、人員、經費及閱覽規則等,(張樹華、張久珍,2008年:31)使圖書館的發展可依法進行。

(二)五四運動到對日抗戰前

民國8年,「五四運動」發生,知識分子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從而在社會上展開了「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圖書內容突破了傳統封建思想和文化的束縛,不同範圍的書刊大量出版,包含政治、社會、哲學、科學、文學等領域。五四運動原先只有知識分子參與,後來擴大到民眾接觸,運用圖書館做為宣傳新思想、傳播新文化的陣地,使其在教育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擴展為社會上的民眾。

五四運動對全國人民來說是一次啟蒙運動,啟發民眾覺悟,更新人民思想觀念。五四運動也對圖書館發展開闢新道路,許多留學歐美的人士回國,他們在國外學習了西方圖書館學的理論和方法,參考了美國圖書館的經營方法,以沈祖榮、杜定友、戴志騫、劉國鈞先生為代表,在美國韋棣華女士的幫助下,將美國公共圖書館的思想帶入中國,展開「新圖書館運動」。這種運動是以宣傳新的圖書館觀念、管理方法,並培養圖書館專業人才為特徵的運動,抨擊封建藏書樓「只藏不用」的思想,提倡開放的西方式公共圖書館。改革舊式的圖書管理方法,引進「杜威十進位分類法」與「卡片式目錄」;舉辦巡迴文庫;促進圖書館學教育,培養專業的圖書館館員;促成中華圖書館協會的成立,為全國圖書館事業的規劃建立基礎。新圖書館運動對引進圖書館的觀念、技術、服務、與經營管理貢獻許多。(張樹華、張久珍,2008年:76-77

同時,國立北平圖書館與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成立,國立北平圖書館是在民國18年由京師圖書館與北海圖書館合併而成,而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則在民國17年決議成立,民國22年教育部派遣蔣復璁先生擔任籌備委員,在南京成立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嚴文郁,民72年:49-63)為重要的國家級圖書館建設,顯示圖書館事業受到政府的重視。

另一方面,由各地圖書館組織的中華圖書館協會,於民國146月正式在北京成立。其是一「從下而上」所組成的協會,中華民國圖書館事業持續發展,引起各地圖書館紛紛組織起來,以增加圖書館之間的聯繫。民國144月在上海發起全國圖書館協會的合組,6月在北京舉行成立儀式,並通過組織大綱925條,第一屆部長為梁啟超先生,其宗旨為「以研究圖書館學術,發展圖書館事業,並謀圖書館之協助。」(宋建成,民69年:頁267)中華圖書館協會民國25年共有850會員。因時局問題,該協會在成立之後到政府遷臺之前雖只舉辦過六次年會,但對中國圖書館事業仍做出下列重大的貢獻:(1)開展圖書館學、目錄學研究,為我國近代圖書館學發展奠定基礎。(2)推動圖書館新工作技術和方法。(3)開展調查研究工作。(4)創辦圖書館專業,培養一批圖書館專業人才。(5)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張樹華、張久珍,2008年:90

我國圖書館教育在此時也有突破,民國9年,韋棣華女士與沈祖榮先生在武昌文華大學開辦了我國第一個圖書館學系所—「文華圖書館科」,經過10餘年的努力,第一所圖書館學校私立武昌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於民國18年創立。此時期大陸的圖書館事業在各方面都有重要的發展。

在這個階段,教育部也研訂了圖書館法規。立法是一切行事的依據,我國的圖書館法規在政府遷臺以前,並未由立法機關正式制訂,僅有行政機關所頒佈的命令或章程。民國4年教育部頒佈了〈通俗圖書館規程〉11條與〈圖書館規程〉11條;民國16年大學院公佈〈圖書館條例〉;民國19年教育部再公佈〈圖書館規程〉;民國36年又公佈〈圖書館規則〉。(嚴文郁,民72年:212-215)這些法規大體提供了圖書館的創立宗旨、辦法規則、經費籌措及支配、建築設備、典藏閱覽、組織業務、圖書館館員與推廣服務等相關標準。

民國以後,大學圖書館以其藏書之豐富,建築之精美,管理之科學,在全國圖書館事業中一枝獨秀。許多留學歸國專家受聘擔任館長,如清華大學圖書館由戴志騫任館長,北京大學圖書館由袁同禮任館長。民國17年,49所公私大學藏書共約200,445冊,民國22年,全國有109所大學圖書館,館藏達4,493,616冊。許多有名大學圖書館出現:如金陵大學圖書館(西元1910年);清華大學圖書館(西元1911年);北京大學圖書館(民國元年);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民國元年);中山大學圖書館(民國7年);燕京大學圖書館(民國8年)。(張樹華、張久珍,2008年:47)根據中華圖書館協會民國23年調查統計,大學圖書館與學校圖書館成長至497所,全國圖書館事業蓬勃發展,共達2,809所圖書館。

五四運動與新圖書館運動帶來了以下改變:(1)圖書館的功能從保存趨向使用。(2)讀者對象向平民開放,包括婦女、兒童、學校師生等。(3)館藏隨著出版物的類型增加與讀者需求,從古籍轉變重視各種圖書報刊。(4)圖書管理制度改變原有的四部分類,引進西文圖書的杜威十進位分類法,中文圖書開創新的分類法。我國的圖書館事業在此時有長足的進步。(謝灼華,民84年:313-315

(三)抗戰時期
民國267月盧溝橋事變後,我國進入全面對日抗戰時期,戰爭從民國26年進行到民國34年,教育文化機關備受摧殘破壞,圖書與圖書館機關安全搬遷者僅屬少數,圖書館事業損失慘重。根據蔣復璁先生在〈最近中國圖書館事業之發展〉中說:「東南各省損失了近2,000多所圖書館,藏書損失在1,000萬冊以上,損失最多是戰前最重要圖書館,如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北平圖書館等。

然而圖書館人士仍盡力維持圖書館的發展,搶救和保護珍貴文獻為首要任務。隨著日本侵略腳步加快,國立圖書館紛紛將重要善本書籍移往租界。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特藏102箱原存上海租界區,後經當時我駐美大使胡適之先生洽請美國國會圖書館代為保存,以免遭日軍掠奪。美國國會圖書館同意暫存,並聘請袁同禮館長以書目專家身分在該館服務,並照料一切。(錢存訓,民87年)善本書移往美國,後在民國54年由美國政府歸還臺灣的國立中央圖書館。我國圖書館事業直至民國30年抗戰勝利之後,各館才重新進行整頓,陸續運回藏書並接收新的圖書,圖書館工作慢慢走回正軌。(張樹華、張久珍,2008年:116-124

中華民國圖書館事業在民國381949)年前在大陸發展,受到維新運動影響,藏書樓轉變為圖書館,1906年第一所公共圖書館開放。由於五四運動,民智啟迪,促成新圖書館運動,許多歐美留學專家學者投身圖書館事業,加上中華圖書館協會成立與圖書館教育啟動,促使圖書館事業成長,全國蓬勃發展。但不幸遭逢抗日戰爭與內戰,使得原來的圖書館事業衰退,圖書館建物與館藏大量損毀。直到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又復興重建。

(四)本時期圖書館統計

全國圖書館統計以教育部民國5年調查最早,據該項調查,全國圖書館260所。民國7年開始,圖書館事業蓬勃發展,民國14年,中華圖書館協會第1次調查圖書館有502所,從14年到25年圖書館增加至5,196所,10年加倍成長。歷年各次調查統計雖大有懸殊,但一般估計抗戰前全國圖書館大約在2,5003,000所之間。(嚴文郁,民72年:頁110

各種圖書館調查統計不一,嚴文郁先生將民國7年至35年圖書館統計列表如下,可大略參考。另外,中華圖書館協會在民國23年的全國圖書館統計館數多達2,809所,然而到了民國26年對日戰爭爆發之後,圖書館事業大受衝擊,到了抗戰勝利時僅剩704所,不到鼎盛時期的一半,復員時期因財政吃緊與時間短促,來不及回復原有的事業,即遷至臺灣。

1:民國7--35年全國圖書館數量統計表
民國
7
14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館數
176
502
896
1,131
1,273
1,393
1,479
1,634
1,479
1,576
1,848
民國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館數
1,123
1,178
1,103
892
1,066
1,135
940
706
704
831

資料來源:嚴文郁(民72年)。中國圖書館發展史--自清末至抗戰勝利。臺北市:中國圖書館學會。頁165

2:民國231934)年全國各類圖書館統計表
種類
公共圖書館
民眾教育館
學校圖書館
專門圖書館

小計
國立
省立
縣立
私立
市立
小計
大學
中學
小學
小計
專門學校
政府機關
文化團體
為外國人用者
總計
館數
927
2
27
771
52
75
1,002
494
171
236
87
386
207
58
112
9
2,809
資料來源:張樹華、張久珍編著(2008年)。20世紀以來中國的圖書館事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67-68。轉引自中華圖書館協會(1934.12)。「全國圖書館和民眾教育館調查表」。

1.     國立圖書館

在民國26年以前,我國僅有兩所國家級的圖書館,國立北平圖書館與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北平圖書館於民國18年成立,第一任館長為蔡元培先生,副館長為袁同禮先生,藏書約達70萬冊(民國24年統計),包含《四庫全書》文淵閣藏書等珍貴善本書,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在民國17年舉行的全國教育會議決定成立,民國22年教育部派蔣復璁先生擔任籌備委員,於南京成立,至民國26年藏書達18萬冊,(謝灼華,民84年:344-347)民國24年依據出版法規定,新書出版須呈繳該館一份,其地位與正式的國立圖書館相當。

民國26年對日抗戰爆發後,國立北平圖書館移往雲南昆明,而國立中央圖書館則遷至四川重慶,繼續發展圖書館工作。抗戰期間,政府鑒於西北各省地位逐漸重要,但文化水準低落,故於民國33年在蘭州設國立西北圖書館負責保存西北文獻古物,但隔年因財政緊縮而停辦。民國34年日本無條件投降,35年國立北平圖書館與國立中央圖書館遷回原都,而原先停辦的國立西北圖書館也在此年恢復,36年改稱國立蘭州圖書館,館長為劉國鈞先生。民國35年政府為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羅斯福先生,遂成立國立羅斯福圖書館籌備委員會,館址定於重慶,藏書約10萬餘冊。同年教育部也宣布成立國立西安圖書館籌備委員會,於西安定址,並派遣劉季洪先生為主任委員。到此可確定在國民政府遷臺前,共設立了五所國立圖書館,(嚴文郁,民72年:49-63)參見下表。

3:大陸時期建設的戰後國立圖書館一覽表
館名
館址
年代
國立北平圖書館
北平
1929
國立中央圖書館
南京
1933
國立蘭州圖書館
甘肅蘭州
1944
國立羅斯福圖書館籌備委員會
重慶
1946
國立西安圖書館籌備委員會
陝西西安
1946
資料來源:嚴文郁(民72年)。中國圖書館發展史--自清末至抗戰勝利。臺北市:中國圖書館學會。頁164

2.     公共圖書館

公共圖書館分為國立圖書館、省立圖書館、縣市立圖書館與私人公共圖書館,民國初年,全國公共圖書館僅有10餘所,在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後,據民國23年中華圖書館協會〈全國圖書館和民眾教育館調查表〉,在民國23年以前全國省立圖書館共計27所,縣立圖書館771所,市立圖書館52所,私立公共圖書館75所,可見我國公共圖書館在抗戰以前有長足的進步。然而經過八年抗戰,許多圖書館與館藏皆毀損,與抗戰前不能相比。

3.     大學圖書館

民國以後,大學圖書館無論藏書、建築、管理方法皆為全國之冠,各大學的藏書量增長也很快,據民國22年教育部的統計,全國大專院校共計109所,圖書館藏書量共達4,493,616冊,(張樹華、張久珍,2008年:47-48)但館藏發展不均卻是一大問題,而在抗日戰爭期間,許多大學與其圖書館均被夷為平地,損失相當龐大。

4.     學校圖書館

我國的中、小學圖書館自民國建立以來有了一定的發展,民國4年教育部訂定了〈通俗圖書館規程〉,學校有法可循,紛紛建立了圖書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廣州五城市成立許多中學圖書館與小學圖書館,截至民國23年,根據中華圖書館協會〈全國圖書館和民眾教育館調查表〉,顯示中、小學圖書館共達323所。(宋建成,民69年)

5.     專門圖書館

民國以來,各公私機關及工商團體先後成立圖書館,大約可分為研究機關、行政機關、工商金融機關、宗教團體及私人所設之圖書館等五大類,據民國23年中華圖書館協會〈全國圖書館和民眾教育館調查表〉,專門圖書館約達386所。
三、日據時期的臺灣圖書館事業(民國元年-37年)
民國元年至37年臺灣正值日本統治與戰後恢復時期,臺灣圖書館事業主要依賴政府與民間私人贊助,逐漸發展出稍具規模的圖書館。(林景淵,2008年)。本時期臺灣圖書館發展大多遵循日本制度,日本政府曾派員分赴歐美國家考察圖書館事業,舊式傳統的「文庫」逐漸轉型為開放式的現代圖書館。西元1898年,日本政府頒布〈圖書館令〉普建各類圖書館,自此圖書館的設立有了法律基礎。這些均影響此時期臺灣圖書館的發展。(王振鵠,民9611月)

臺灣圖書館的創設始於西元1901年日籍人士坂內正六及臺灣協會在臺北淡水館內創辦的「私立臺灣文庫」。文庫創辦的宗旨主要在振興地方教育、啟發民智。繼臺灣文庫之後,日籍人士石坂莊作於西元1909年在基隆創立了「私立石坂文庫」。當時石坂感於基隆雖位於交通孔道卻缺乏圖書館設施,同時為便於夜校學生研習,乃創辦石坂文庫,免費為社會大眾服務,已具有圖書館形貌。創立之初,文庫藏書8,416冊,全年開放345日,凡滿12歲不分日籍臺籍居民均可自由入覽。此外,文庫對基隆以外地區提供巡迴外借服務,設置以來深獲社會好評。石坂文庫開放15年後,藏書近兩萬冊,讀者達五千人,服務人員及閱覽場所均感不足,已非石坂之力所能維持,乃於民國131924)年10月間將館藏及設備無償移贈財團法人基隆公益社處理。翌年,該社設立「基隆文庫」,民國211932)年由基隆市政府接管,更名為「基隆圖書館」繼續為民眾服務。以上兩文庫雖屬私人創設,但可說是臺灣近代圖書館之發端,不僅喚起社會人士對圖書館服務的認識,亦促使臺灣公立圖書館的產生。

臺灣第一所公立圖書館是民國31914)年總督府創立的「臺灣總督府圖書館」。該館的基本館藏一部分來自於臺灣文庫的積存圖書。由於該館屬政府管理,人員經費充足,館藏資源豐富,逐漸發展成為臺灣最具規模的圖書館,亦肩負了臺灣圖書館輔導中心的任務。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的創立目的在普及教育,提供研究資料,尤其著重臺灣文獻,南中國及南洋資料之廣泛蒐集。該館位於臺北城內書院街,館舍794坪,分設書庫、閱覽、辦公室及會議室,另建有兒童閱覽室等設施。該館至民國321943)年館藏累計有195千冊,以日文圖書為主。在服務方面,提供圖書外借與巡迴車服務,並設立圖書商談部提供參考服務。此外,該館經常辦理圖書館人員在職訓練,以培育各地圖書館工作人員,並召開全島圖書館協議會,邀集各地圖書館代表人士共同研討圖書館發展事宜。(王振鵠,民9611月)

民國91920)年代各地圖書館相繼設立,民國111922)年設立臺中州立圖書館、臺南市立圖書館;民國141925)年設立市立高雄圖書館、新竹州立圖書館,各地設立的圖書館如雨後春筍一般。(林景淵,2008年)

民國121923)年,臺灣總督府頒布〈公私立圖書館規則〉六條。在規則中規定「圖書館得收圖書閱覽費」以挹注圖書館各項開支。自規則公佈後到民國211932)年底,全島公私立圖書館共設立70餘所,可說是日據時期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巔峰。(王振鵠,民9611月)民國161927)年,「臺灣圖書館協會」在總督府圖書館協議會推動下成立,該會為一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組織,其宗旨在聯繫圖書館界人士,促進全臺灣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民國341945)年,日本戰敗,臺灣光復。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在當年成立,於1115日派范壽康先生接收原臺灣總督府圖書館,與南方資料館合併改稱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圖書館,簡稱臺灣圖書館,在臺灣省立博物館第一樓復館,設採編、閱覽、研究輔導、總務及南方資料研究室,並於民國35815日正式發刊《圖書月刊》,同年1010日派遣吳克剛先生為館長,同時開辦館外借閱及巡迴文庫。

民國361947)年行政長官公署改制成為臺灣省政府,由教育廳主管圖書館業務,設有省立臺中、臺北、臺東圖書館,並增設縣市圖書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圖書館改隸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37年改稱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民國38年前尚有其他重要圖書館成立;臺中州立圖書館於民國34年由臺中接管委員會接收,民國35年改名為臺中縣立圖書館。另外還建立了高雄州立民眾教育館、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竹縣立圖書館、新竹市立圖書館、屏東市立介壽圖書館、臺灣省立臺東圖書館、基隆市立圖書館、臺北縣立圖書館、澎湖縣立民眾教育館圖書室等。(嚴文郁,民72年:頁110

臺灣光復前,大專及高等學校均有圖書館的設置。其中以臺北帝國大學附屬圖書館藏書最為豐富。臺北帝國大學創立於民國171928)年,光復後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設有文法理農工醫等學院,圖書館館藏在光復時有474千冊,以日文為主。中文藏書有清末福州龔易圖氏舊藏古籍三萬餘冊,彌足珍貴。經過八十多年的發展,該校藏書已近三百萬冊,中文圖書占館藏百分之五十,成為臺灣重要的研究資源。

臺灣圖書館事業在民國321943)年光復之前共設有公共圖書館93所,其中公立89所,私立4所。依地區分,州立2所、市立9所,另82所屬街、庄立圖書館。93館分布包括:臺北州18館、新竹州8館、臺中州34館、臺南州23館、高雄州7館、臺東廳1館、花蓮港廳1館、澎湖廳1館。各館藏書多者四、五萬冊,少者千餘冊,均以日文書刊為主,另外大學及學校均有圖書室。(王振鵠,民9611月)

日據時期,臺灣(含澎湖)共約93所圖書館,但光復初期據調查,民國3510月時只餘13所公共圖書館。日據時期與光復初期臺灣圖書館數量十分懸殊,主要原因有二:(1)因戰爭破壞、瘡痍未復;經費短絀,無暇顧及。(2)因藏書多為日文,不合需要,故多未能流通,而陷入整頓狀態中。(林景淵,2008年)
四、遷臺後重建發展的圖書館事業(民國3868年)
   民國38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到臺灣,從3868年為臺灣光復後三十年,圖書館事業從戰後嚴重受創,到中央政府遷臺後,勵精圖治,逐步重建發展與基礎建設。初期臺灣全島約存10餘所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相繼遷來臺灣,增加館藏資源。至民國40年起,政府頒行各項圖書館規程,逐步建立圖書館體制。在此階段,國立中央圖書館在臺北復館,中國圖書館學會成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和臺灣大學相繼創辦圖書館學(組)系,培育圖書館專業人才。此外,美援資助各大學增建圖書館,並購置設備,一切重建發展,圖書館事業逐漸復興,也為接下來圖書館的茁壯興盛奠定了發展的基礎,分析這三十年圖書館的重建發展,大分為三個階段說明。(王振鵠,民64年:頁41
(一)民國3841
    民國38年政府正式遷臺,當時臺灣的圖書館多因戰爭破壞殆盡,日據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日文圖書也不符時代需求,新圖書館制度正待建立。政府將原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圖書館改為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臺中州立圖書館改為省立臺中圖書館,新竹州立圖書館改為新竹縣立圖書館,臺南市立圖書館改為臺南圖書館,高雄州立民眾教育館改為高雄市立民教館,然而其他市立圖書館在光復初期則因戰爭破壞而多停滯,遂於民國4041年先後頒布了〈臺灣省各縣市立圖書館組織規程〉及〈各省市公立圖書館規程〉,逐步建立新的臺灣圖書館體制。另一方面,國立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故宮博物院、政府機構圖書館等藏書亦從大陸遷來臺灣,補全了臺灣中文館藏資源不足的窘況,這一階段可說是我國現代圖書館事業的草創時期。
(二)民國4250
國立中央圖書館民國43年在臺北復館,命蔣復璁先生負責掌管一切復原事宜。國立中央圖書館於民國22年在南京籌創,經過戰亂多次變遷館址,民國38年政府遷臺後,其部份藏書也跟著搬運來臺,該館負責掌管有關圖書之蒐集、編藏、考訂、展覽及全國圖書館事業之研究輔導事宜,其重要之活動如目錄索引之編製、出版品國際交換業務之推廣、圖書展覽之舉辦、圖書館從業人員之訓練、書目中心之建立與印刷目片之編印等。(王振鵠,民64年:頁43-44

同年,美國同意在美援中推動僑生升學計劃,臺灣各大學因此得擴建圖書館館舍,添購新的圖書設備與館藏。自民國4349年共接受援款臺幣三億一千餘萬元及美金一百餘萬元,對大學圖書館貢獻甚多。(王振鵠,民96年:頁6)在公共圖書館方面,民國57年公布〈臺灣省各鄉鎮(縣轄市)立圖書館組織規程〉,規定各鄉鎮(縣轄市)應設立圖書館,並隸屬於各鄉鎮公所。
民國42年,中國圖書館學會成立,研訂各項圖書館標準,匯集了圖書館界的人力與智慧,產生圖書館發展的原動力。中國圖書館學會前身為民國14年創立於北京的「中華圖書館協會」,政府遷臺後,圖書館界人士為謀圖書館之發展,於民國42年在臺灣復會,更名為「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址設於國立中央圖書館內,以研究圖書館學術,促進圖書館事業的合作發展,團結圖書館從業人員為目的。其任務有下列數項:(1)研究圖書館學之理論與實務。(2)倡導國民讀書風氣,建立書香社會。(3)建立圖書館從業人員之倫理規範。(4)研訂圖書館之相關標準。(5)推展圖書館從業人員之繼續教育。(6)促進全國圖書資訊資源之開發與利用。(7)謀求圖書館事業之合作發展。(8)促進全國圖書館系統之發展。(9)編印出版圖書館學書刊。(10)辦理其他合乎學會宗旨之必要活動。設置委員會協調相關圖書館事業,扮演著臺灣圖書館事業的重要推手,與館際合作組織聯繫、協調與推動者的角色。(王振鵠,民96年:頁5
               在圖書館學教育方面,民國44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首先成立社會教育學系圖書館組。國立臺灣大學也在民國50年創立圖書館學系,用以培養專業人員,圖書館學教育逐漸受到重視,所培育出的人才對臺灣後來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貢獻。此一時期的圖書館事業,在整體大環境中雖沒有受到很大的重視,人力物力也不充裕,然而經過圖書館界前輩們的努力,漸漸開拓臺灣的圖書館發展空間,使圖書館事業得以持續發展。
(三)民國5168
民國51年開始,教育部先後訂定了國民學校、初級及高級中學圖書設備標準;各大圖書館合作編印聯合目錄。大專院校圖書館的發展較其他類型圖書館更為快速,其中以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為館藏最豐富的大學圖書館。大專院校圖書館受到教育影響,開始發展。光復之初,臺灣僅有1所大學及3所獨立學院,學生2,000餘人,在政府大力推廣高等教育的情況下,至62學年度調查顯示,公私立大專院校已達99所,研究所129所,學生人數達251,058人。大專院校圖書館的建置是依據〈大學法〉及〈大學法規程〉處理,但各館分組情形不一,教育部為使大專院校圖書館的經營有一準則,於民國64年與中國圖書館學會合作,訂定〈大專院校圖書館標準〉,成為大專院校圖書館的經營準則。(王振鵠,民64年)

專門圖書館也在此時紛紛建立,其中藏書量較多且特別的有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的傅斯年圖書館,收藏地方戲曲、方志、善本,是研究歷史的最佳材料;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收藏文淵閣四庫全書、宋元明舊刻本等文獻,為稀世之寶;孫逸仙博士圖書館則收藏中國現代史資料、國民黨黨史、傳記等,為收藏豐富的黨政圖書館。(王振鵠,民64年)

此一時期臺灣共有兩所國立圖書館,分別為國立中央圖書館與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國立中央圖書館於民國43年在臺灣復館,遷臺之初,只有圖書14萬冊,經過多年的徵集、交換與採購,至民國68年共有圖書596,234冊,及許多善本圖書與罕見刻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光復後歷經多次更名(臺灣省長官公署圖書館與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於民國62年正式改隸國立中央圖書館,館藏至民國68年為止共有436,411冊,該館館藏以臺灣資料及南洋資料較為豐富,為研究東南亞關係的重要資源。(王振鵠,民64年:頁55-57

                臺灣經濟逐漸繁榮,帶動了社會、文化和政治的穩定發展,政府於民國66年提出了「文化建設計劃」,主要在各縣市建立文化中心,以利國民精神生活的舒展,並發揚中華文化與傳承地方文化。教育部也適時推動相關政策,以改進各級圖書館與社教機構設施。文化建設計劃為一國家發展計畫,從民國68年正式實施,分別在各縣市興建文化中心,以圖書館為主,包含文物陳列室、音樂演奏廳等,(王振鵠,民82年:頁15-16)以期增長國民文化水準,弘揚中華文化。文化建設計畫納入國家發展政策,對於圖書館的全面興建是一重要關鍵。
    綜觀這時期的臺灣圖書館事業,可說是正處於重建乃至於奠定基礎的階段,戰爭破壞與時局改變,舊有的圖書館不敷使用,新的圖書館制度正待興起,由於臺灣經濟成長,人民生活漸趨安定,教育水準隨之提高,圖書館事業也逐漸成長。此外,圖書館相關法令的頒布;國立中央圖書館復館;中國圖書館學會成立;大學設置圖書館學科系;省、縣、市立圖書館的建置等,都是此一時期圖書館事業的重要發展,對下一階段臺灣圖書館事業的茁壯,奠定重要的基礎。
(四)本時期的圖書館統計
                 臺灣圖書館事業在民國38年至68年間經歷從無到有的重建與成長時期,到民國64年,共設立3,166所圖書館,館藏數量達1,615萬餘冊,相較光復初期10餘所圖書館,顯見成長快速,參考下表。依據中國圖書館學會民國64年統計資料,全省公共圖書館共有省立圖書館1所,直轄市及縣立圖書館17所,藏書量達908,131冊,人員291人。99所大專院校圖書館共有館藏4,557,761冊,其中藏書量在10萬冊以上有臺灣大學、政治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文化大學、中興大學、輔仁大學、淡江大學、成功大學、逢甲大學、東吳大學、清華大學、及臺北商專學校。專門圖書館包含機關議會、軍事單位、生產部門、研究機構、工商團體、金融事業及文教機構等單位約95所,藏書量達1,818,860冊。

4:民國64年中華民國圖書館統計

國家
圖書館
大專院校
圖書館
公共
圖書館
學校
圖書館
專門
圖書館
合計
館數
2
99
18
2,952
95
3,166
館藏
830,812
4,557,761
908,131
8,040,396
1,818,860
16,155,960
資料來源:王振鵠(民64年)。「三十年來的臺灣圖書館事業」。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1(2),頁42
五、茁壯蛻變的圖書館事業(民國6999年)
                 民國69年到99年是臺灣經濟繁榮的興盛時期,國家財政富裕,教育發展蓬勃,政治穩定開放,文化建設多采多姿,社會欣欣向榮。圖書館事業在經濟富裕繁榮的背景下,接受許多經費挹注,興建圖書館新建物,大量購買書刊資料庫建設館藏。這時期臺灣進入資訊社會,許多圖書館致力研發圖書館自動化作業與網路基礎建設,並且大量應用以改進服務與作業。另一方面為提升圖書館事業,〈圖書館法〉歷經30餘年努力,終於通過頒布,並訂定了各類型圖書館營運基準,以促進圖書館的經營及提升績效。

另一方面,圖書館教育從大學部升級到碩士班與博士班,培養優秀的高級專業人才與研發人才,像火車頭一般帶動圖書館事業更上層樓。此外,網際網路誕生,全球數位圖書館運動促進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的開展,許多圖書館參與建置數位典藏,從傳統圖書館蛻變成實體兼具數位圖書館的「二元圖書館」經營模式。以下就近30年的14項重要大事說明圖書館事業的成果。
(一)文化建設促進鄉鎮圖書館的發展
                民國68年開始,政府實施「文化建設計劃」,經過多年的努力,完成了許多文化與圖書館建設。先後興建了19處文化中心,以圖書館為主,也包含了文物陳列室、音樂演奏廳等設施,中央圖書館遷入新館服務,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也於民國79年開放閱覽。「文化建設計劃」對於圖書館最重要的貢獻在於促進全臺縣市、鄉、鎮等公共圖書館的普遍設立。政府在完成文化建設計劃後,民國74年另制訂〈臺灣省加強文化建設重要措施〉,充實圖書館設施,主要著重在鄉鎮圖書館的設立,並推動「一鄉一鎮一圖書館」計畫,以加強鄉鎮文化的資源。(王振鵠,民82年:頁16
(二)全國圖書館會議召開
                圖書館界為了改善營運管理問題,共召開過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第一次是由國立中央圖書館在民國61715日至16日所舉辦,邀請圖書館專家學者及各級圖書館業務人員100餘人參加。針對圖書館面臨的共同問題提出討論,會議分成編目分類、參考服務、讀者利用圖書館情形、圖書館與社教活動、圖書館行政、建築與設備、圖書交換與文化交流、圖書館教育等方面探討。第二次全國圖書館會議於民國78年召開,由國立中央圖書館與中國圖書館學會合辦,共邀集200多人參與討論臺灣圖書館的革新事項與未來走向,探討:(1)建議設置官方的「圖書館事業發展委員會」,主導全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並加速〈圖書館法〉的各項標準研訂。(2)建立合作編目、流通、典藏制度,以促進資源共享。(3)制訂資訊服務政策,便於國內與國際間資訊的交流。(4)加強圖書館教育,以研究所階段為主,培養圖書館專業人員與在職訓練,提升民眾利用圖書館的能力。(王振鵠,民82年:頁17
              民國89年召開第三次全國圖書館會議,由國家圖書館、中國圖書館學會、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聯合舉辦,共270人參加,促成〈圖書館法〉通過及〈圖書館事業發展三年計劃〉。(國家圖書館七十年記事編輯委員會,民92年:頁273-274)民國991228日至29日召開第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由教育部、文建會、國家圖書館與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聯合舉辦,共300餘位圖書館人員與學者專家參與。本次會議探討的主題涵蓋五方面:法制及組織、閱讀環境與資訊素養、學術傳播與國家競爭力、數位化與圖書館發展、國際合作暨兩岸交流,與會者熱烈討論圖書館事業當前的問題與未來的發展方向。(第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民100
(三)教育部圖書館事業委員會成立
               由於全國圖書館會議提議,教育部民國78年成立「教育部圖書館事業委員會」,邀聘圖書館界專家學者、教育行政主管及代表30人為委員,研討圖書館興革事宜,針對多項議題討論,包含:研訂圖書館法規標準、改進圖書館的組織與服務、規劃全國圖書館服務系統與技術規範、制定圖書館資訊發展政策、改進圖書館與資訊教育、有關圖書館業務之評鑑等事項。並討論許多重要議題,如〈圖書館法〉的推動、公共圖書館標準、鄉鎮縣轄市立圖書館行政體系隸屬問題等。本委員會的成立促進各級圖書館經營管理的改善,可惜在民國90年間停止運作。(王振鵠,民82年:頁18
(四)國家圖書館易名與功能展現
                民國85年,〈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修訂公布,國立中央圖書館正式更名為國家圖書館,有了新的名稱、組織、任務與功能。除一般的採訪、編目、閱覽等組織外,另加入參考、特藏、資訊、輔導、研究、出版品國際交換處、國際標準書號中心、書目資訊中心等。國家圖書館隸屬於教育部,重新訂定重要任務包括:(1)蒐集及典藏國家文獻。(2)廣徵世界各國重要出版品。(3)編印書目及索引。(4)提供參考閱覽服務。(5)推展資訊服務。(6)實施與推廣各類標準號碼及預行編目制度。(7)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8)研究與輔導圖書館事業的發展。(9)倡導終身學習。(國家圖書館七十年記事編輯委員會,民92年:頁8-15
國家圖書館在過去多年發展過程中,除致力本身業務發展外,並促進全國圖書館事業發展,辦理出版品國際出版品交換,因而與國內外圖書館的關係密切。國家圖書館扮演圖書館事業中樞的角色,最大貢獻為國家書目的編制、自動化作業研發、資訊系統與遠距服務的開展、各類圖書館設置及營運基準的研究,及對地方圖書館業務的輔導評鑑。民國79年成立書目資訊中心,在標準書號中心和預行編目制度配合下,建立全國圖書資訊網路。由於國家圖書館的研發、策畫、領導功能發揮,帶動地方圖書館發展。(王振鵠,民96年)

(五)〈圖書館法〉的頒布
早在民國61年圖書館界即倡議訂定〈圖書館法〉,民國78年教育部圖書館事業委員會邀請圖書館界代表與會,擬訂〈圖書館法草案〉,於民國83年提請行政院轉立法院審議。民國86年,行政院指定政務委員主持〈圖書館法草案〉審查會議,民國88年將草案精簡之後再度送請立法院,終在民國90年正式發佈〈圖書館法〉,為統籌各類圖書館發展的基本法。〈圖書館法〉條文共20條,內容明定圖書館的類別、性質、管理與服務原則,以及圖書館作業規範、出版品繳存制度、合作方法與專業人員之要求等。主要立意如下:(1)確定圖書館的組織體系與功能。(2)建立圖書館管理與協調機制。(3)統一制定圖書館營運基準與技術規範。(4)確定圖書館與讀者之權利義務關係。(5)重視專業服務與領導。(6)成立館際合作組織及網路系統。(7)建立輔導體系與評鑑制度。(8)確定國家圖書館保存國家圖書文獻之責任。(王振鵠,民90年:頁25-31)〈圖書館法〉建構了完整的圖書館體系,也補充過去法規的不足,圖書館事業因此有了統一管理的辦法及完整規劃,對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助益很大。(王振鵠,民96年:頁5
(六)〈圖書館事業白皮書〉發表
            〈圖書館事業白皮書〉是由中國圖書館學會於民國89年發表,希望藉由此文件發表,凝聚對於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共識,也呼籲政府重視圖書館的健全發展。主要內容包括:(1)圖書館事業願景與發展目標,敘述圖書館事業五大願景、圖書館事業發展目標,以及各類型圖書館任務。(2)圖書館事業現況及問題,描述圖書館事業現況、圖書館事業經營的困境,以及各類型圖書館發展問題。(3)未來圖書館發展策略,分政策面、資源面、經營面,以及專業面共16項大建議。(吳美美,民89年:頁31-32
(七)圖書館自動化發展
                     圖書館自動化發展緣自民國80年的「國家建設六年計劃」,教育部將圖書館列為重要項目,在中央圖書館,以充實館藏資源、開發新的技術、建立書目網路、增進出版品與資訊之國際交流為主;在公共圖書館,則為促進軟硬體設施、配合地方特色、均衡城鄉區域發展、建立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系統、加強館際合作、促進圖書資料之流通為主,發展自動化連線作業、擴大資源共享、增建新館均是努力的目標。圖書館自動化作業和網路系統建設,是近三十年來圖書館隨著科技發展而需加強的重點。民國69年中國圖書館學會和中央圖書館聯合組織「圖書館自動化作業規劃委員會」,研訂了編目規則、機讀編目格式等技術規範,從早期的電腦化作業處理資料、編印書目卡片到現代整合採購、編目、流通、檢索等多功能模組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以及跨資料庫檢索系統。現在臺灣的大學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都多採自動化系統,但仍有許多中小學圖書館尚未自動化。(王振鵠,民96年:頁8
(八)圖書館營運基準研訂
               圖書館營運基準是維持圖書館經營品質的機制,我國的圖書館營運基準參考先進國家圖書館相關標準指南訂定。臺灣的〈圖書館法〉於民國90年公佈實施;第五條規定圖書館之設立及營運基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營運基準的內容依法應包含圖書資料、館舍設備、人員配置及服務要項等之最低基準,並可做為評估圖書館業務發展的具體指標。民國90年,教育部委託國家圖書館研究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專科圖書館、高中圖書館、高職圖書館、國中圖書館、國小圖書館共七種營運基準的研訂,並於民國91年通過。設立圖書館營運基準的作用有以下三點:(1)圖書館管理機關或機構了解並重視圖書館設立及營運所需的必要條件。(2)使圖書館從業人員掌握經營目標,提升服務層次。(3)以基準作為評鑑的依據。〈圖書館法〉乃是基本大法,而圖書館的營運基準為圖書館經營方針、服務指引與評鑑準則,其訂定有助於提升我國圖書館的經營。(盧秀菊,民91年:頁3-4
(九)大學圖書館自動化與數位化發展

我國大學圖書館因應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在民國69年以後大量成長。從民國4940所圖書館逐步成長,到民國98年達171所大專院校圖書館。大學圖書館是各類型圖書館發展最好的,其具有館藏最豐富,建築美麗與營運管理效益最大的特色。另一方面,配合〈大學法〉設置,民國79年後陸續通過〈專科學校圖書館設置與營運基準〉與民國93年的〈大學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準〉使得大學圖書館的營運更上層樓。近年由於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推動,許多大學圖書館積極參與,將特色館藏建置特藏數位典藏與機構典藏,並在網路服務與數位化圖書館展現豐富多元的成果。

(十)公共圖書館強化、自動化與閱讀推動
              公共圖書館在這三十年內有著飛躍性的進展,民國66年開啟的文化建設計劃,促成臺灣普設公共圖書館,但經年累月後,圖書館硬體設備老舊缺乏的問題嚴重,在學者大力呼籲之下,政府重視而改善。民國92年,推動「公共圖書館強化計劃」,由國家圖書館與國立臺中圖書館共同推動,此計劃包括五大子計劃:(1)公共圖書館空間及營運改善計畫。(2)公共圖書館自動化與網路系統架設計劃。(3)建立網路內容資源中心。(4)建置公共圖書館線上採購機制計劃。(5)充實公共圖書館館藏計劃。(國家圖書館輔導組,民93:頁63-64)「公共圖書館強化計劃」除了讓公共圖書館與時俱進,改進技術設備外,也期望營造溫馨的讀書氛圍,吸引更多使用者。民國90年,由教育部推動,國家圖書館主辦的「愛鄉!讀鄉!公共圖書館推動閱讀計劃」展開,使得公共圖書館成為推廣閱讀的重要機構。(宋建成,2007:頁52-53
                圖書館自動化對公共圖書館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政府於民國84年成立「臺灣省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輔導諮詢委員會」,用以輔導全省各級公共圖書館建立資訊網路系統,並辦理人員之進修與研習。主要建設目標有:(1)配合國家資訊基礎建設,建立臺灣省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2)建立全省鄉鎮及縣立文化中心圖書館自動化及網路資訊系統,以有效經營圖書館業務,便利民眾取用資訊。(3)使全省各級公共圖書館結合成為網際網路資訊站,各地民眾可由此進入全球資訊網。(4)使全省圖書資訊館藏得以有效的查詢利用,並能進行館際合作。(5)各縣市立文化中心得以利用電腦及網路設備建立特色電子文獻。自此公共圖書館由於自動化作業與網路系統奠定基礎,以利開展現代化經營與服務。
(十一)數位圖書館的建置
                數位科技的發展對於傳統圖書館的典藏及服務型式產生重大的改變,圖書館將館藏以數位方式處理,可長久保存且提供更便捷的文獻傳遞服務,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各種電子資料庫的建置也是圖書館數位化的體現。近年來規模較大的計劃當屬民國91年展開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主要目標是將國家重要的文物數位化,建立國家典藏,並以國家典藏促進我國人文、社會、產業、經濟的發展,分為12個主題小組,涵蓋多個文化領域,其中與圖書資料業務相關的包括「檔案」、「金石拓片」及「善本古籍」,國家圖書館、臺灣大學圖書館與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皆積極參與,做出重要貢獻。數位典藏計畫改變了傳統實體圖書館的觀念,創造數位時代新圖書館經營模式。(國家圖書館輔導組,民93年:頁66-67
(十二)圖書館專業學會的推動

中國圖書館學會於民國94年易名為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以研究圖書資訊學術,促進圖書館事業的合作發展為目的,成立五十餘年,目前成為圖書館專業核心組織,在館際合作發展中扮演協調與聯繫角色。學會首要的貢獻是協助研訂各類圖書館標準,促進〈圖書館法〉通過。學會另一長期投入的工作,就是圖書館人員教育訓練,定期舉辦圖書館工作人員研習班,自民國45年舉辦首次的暑期圖書館工作人員講習班以來,五十年來從未間斷,參加研習班人數已逾萬人。在職研習原針對未接受圖書館教育在職人員所辦,但近年來因資訊技術與管理科學應用,研習內容除了圖書館的技術與服務外,還包括新觀念與新技術的啟發與應用,促進圖書館人員專業繼續發展。(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991118日)
(十三)圖書館合作組織建立
                圖書館重視推動館際合作以達成資源共享,也一直是圖書館界努力的目標,在這三十年間有了長足的發展。臺灣最先成立的合作組織是民國61年的「中華民國科技圖書館及資料單位館際合作組織」,由中山科學院和國科會科學與技術資料中心所合作創立,以館際合作及複印為主要服務,也經常舉辦學術研討會、編印聯合目錄等。民國70年,中央圖書館成立「中華人文、社會科學圖書館及資料單位合作組織」,共137個會員參加,以促進人文及社會科學資料單位之合作。民國88年,上述兩個組織與「大陸資料合作組織」合併為「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其他型態的館際合作組織紛紛成立,如「全國圖書資訊網路系統」(NBINET)於民國76年規劃,民國79年成立「書目資訊中心」,民國80年「全國圖書資訊網路系統」開始啟用,其發展目標在於建立完整的我國國家書目資料庫、建立全國中外文圖書資料聯合目錄資料庫、提供國內外新書資訊、提供館際合作與互借、提供學術研究及一般參考查詢利用、促進書目資訊著錄標準化。而在電子資訊資源方面,民國87年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結合國內大專院校、研究機構與財團法人等圖書館成立「全國學術電子資訊資源共享聯盟」(CONCERT),合作採購各大學網路電子資訊資源,藉由集體採購或共同使用授權協定,提高成本效益。(王振鵠,民96年:頁9)此外,近年來尚有數位學位論文聯盟與電子書聯盟等館際合作組織成立。這些合作組織對於圖書館作業與服務合作有許多貢獻。
(十四)兩岸合作交流
                 近十年來臺灣與中國大陸圖書館合作交流日漸頻繁,兩岸圖書館合作交流始於民國79年,我方應大陸中國圖書館協會之邀組團參訪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武漢等地圖書館設施,由此建立兩岸交流管道。其後,多在圖書資訊學教育的交流與合作取得成果。民國82年,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與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合辦首屆「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術研討會」,探討兩岸的圖書資訊學教育,其後約每兩年舉辦一次,至今已在各大城市舉辦過近十次的學術研討會。而在公共圖書館方面,民國83年召開「海峽兩岸兒童與中小學圖書館學術研討會」,其後兩年舉辦一次,分別由兩岸兒童圖書館或中小學圖書館輪流辦理。中國圖書館學會於民國86年舉辦「海峽兩岸圖書館事業研討會」,兩岸學者互相交流,探討如何暢通圖書館事業的交流管道。民國89年由文建會與國立臺中圖書館舉辦「第一屆海峽兩岸公共圖書館基礎建設研討會」,針對兩岸共同面對問題探討。(楊美華,民95年:頁17-18)海峽兩岸的交流越來越重要,其模式多元,不僅限於學術研討會,兼有非正式的參訪團、網路論壇等方式,易增兩岸合作交流以增進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我國圖書館事業從民國建立以來發展至今,已有一百年餘,在各個階段都因其時空背景的影響,而有不同的發展。檢視這一百年間,雖有戰爭影響而減緩成長速度,但圖書館的經營理念、目標等都已和現代接軌,與全球圖書館的發展同步。近三十年來我國圖書館事業因著前人的努力與國家文化教育經濟建設,如今展現了前所未有的蓬勃興盛。
(十五)本時期圖書館統計
依據《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圖書館年鑑》調查統計,臺灣地區於民國97年共有5,455所圖書館,包括:國家圖書館1所,公共圖書館666所,大專校院圖書館171所,高中職與中小學圖書館3,895所,專門圖書館722所,全部圖書館總藏書量為14,2431,030冊(件)。較上個時期,我國圖書館館數成長一倍,館藏量成長近十倍。
5:臺灣地區各類型圖書館數量統計表(97)
圖書館種類
細類
圖書館數量
館藏冊數
國家圖書館

1
3,617,411
公共圖書館

666
29,683,136

國立圖書館
3


直轄市立圖書館
57

縣市立圖書館
37

鄉鎮市立圖書館
445

其它公立公共圖書館
1

私立公共圖書館
123
大專院校圖書館

171
48,615,357

大學圖書館
103


學院圖書館
45

專科學校圖書館
15

軍警大專校院
8
高中高職圖書館

501
14,090,053

高級中學(公立、私立)
圖書館
321


職業學校(公立、私立)
圖書館
156

特殊學校圖書館
24
國民中學圖書館

740
8,308,684
國民小學圖書館

2,654
30,441,487
專門圖書館

722
7,674,902

政府機關()圖書館
235


醫學圖書館
178

()會圖書館
23

工商圖書館
139

大眾傳播圖書館
12

宗教圖書館
124

其他專門圖書館
11
總計

5,455
142,431,030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民9812月)。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圖書館年鑑。臺北市:國家圖書館,頁345
六、圖書館教育的發展
圖書館事業不斷進步是因為她是專業。圖書館員是專業人員,需要通過教育培養,才能勝任圖書館工作,以推動圖書館事業。五四運動以後,大陸圖書館教育出現,設立圖書館學專門學科,包括:武昌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金陵大學圖書館學專修科、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圖書博物系、上海國民大學、及國立北京大學等校設立圖書館學專科。第一所圖書館教育機構是民國9年由美國人韋棣華女士創辦的文華圖書館科,仿效美國紐約圖書館學校,招收在大學修業2年以上學生,給予2年的訓練。民國14年,文華大學改組為華中大學,該科也改稱為華中大學文華圖書館科。民國16年,華中大學停辦,圖書館科單獨成校,招收各大學轉學的3年生,肄業2年。同年設檔案管理科。文華課程包括:中國目錄學、中文參考書舉要、西方參考書舉要、西文書籍選讀、西文書籍編目學、西文書籍分類法、現代史料、圖書館經濟學、中國圖書館史略、西洋圖書館史略、圖書館行政學、圖書館建築學、各種圖書館之研究、西文打字法、各種字體書寫法、特別演講及實習等。國立北京大學圖書館學專修科於民國36年在文學院成立,科主任為王重民,凡該校文科其他各系畢業生或肄業生選修圖書館學課程72學分,即授予圖書館學專修科畢業證書。(張樹華、張久珍,2000年:頁90
              臺灣圖書館事業自民國70年開始茁壯興盛,極大原因是圖書館教育的推動,與圖書館學的研究。臺灣的圖書館正規教育始於民國44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設立的圖書館學組,如今已發展成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完整教育體系以及在職專班等多元學程。目前有9所圖書館教育機構,包括大學部5系,碩士班8所、博士班2所。圖書館教育包括正規教育與繼續教育二種形式,前者是指圖書館學校設置,後者係對在職的圖書館工作人員提供教育與訓練。
            臺灣的大學部圖書館教育原有6系,民國98年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圖書資訊學組(以下簡稱師大圖資組)停止招生,目前有5系,包括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以下簡稱臺大)、私立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以下簡稱輔大)、私立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以下簡稱淡大)、私立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以下簡稱世新)、私立玄奘大學圖書資訊學系(以下簡稱玄奘)。碩士班有8所,包括臺大、輔大、淡大、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以下簡稱政大)、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師大圖資所)、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以及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在職專班數位圖書資訊組(以下簡稱交大)。博士班有臺大與師大2所,有關圖書資訊學系所資料參見下表。
6: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系所一覽表
系所成立年
系所名稱
學校
所在地
隸屬學院
提供學程
民國44
師大社會教育學系圖書資訊學組(2009年停招)
臺北市
文學院
大學部(44-9898年停招)
民國50
臺大圖書資訊學系
臺北市
文學院
大學部(50)、碩士班(69)
博士班(87)、碩士在職專班(92)
民國53
世新資訊傳播學系
臺北市
傳播學院
專科學校(53-82)
大學部(84)、三年制專科在職進修學程(87)、碩士班(89)
民國59
輔大圖書資訊學系
臺北縣
新莊市
教育學院
大學部(59)、夜間部(59)
碩士班(83)
民國60
淡大資訊與圖書館學系
臺北縣
淡水鎮
文學院
大學部(60)、碩士班(80)
民國85
政大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臺北市
文學院
碩士班(85) 、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98)
民國87
玄奘圖書資訊學系
新竹市
資訊傳播學院
大學部(87)
民國88
中興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臺中市
文學院
碩士班(88)
民國91
師大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臺北市
教育學院
碩士班(91)、碩士在職專班、博士班(98)
民國91
交大在職專班數位圖書資訊組
新竹市
電機資訊學院
碩士在職專班(91)
資料來源:王梅玲(民96年)。「臺灣圖書館教育史(1954-2007)」。臺灣圖書館事業與教育史研討會論文集,頁69
                   臺灣的圖書館學教育肇始於民國44年,民國82年後為反映時代變革,許多圖書館學系改名為圖書資訊學系。臺灣圖書館教育發展可依研究所成立以及系所改名分為三階段:(1)第一個階段(民43─68年)是成長時期;(2)第二個階段(民69─81年)是發展時期;(3)第三個階段(民82─迄今)是轉型與提升時期,以下依三階段陳述重要發展。(王梅玲,民94)
(一)成長時期的圖書館教育(民國43─68年)
在此萌芽階段,圖書館教育主要以大學部為主。民國43年,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奧崗女士(Marian Orgain)開授一門16學分的「圖書館學」課程,這是臺灣地區第一個圖書館學的課程。民國44年,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成立,以培育社會教育工作專才為目的,下分三組:社會工作組、圖書館學組、及新聞學組,其中圖書館學組注重圖書資料管理方法之研究,這是臺灣最早創立的圖書館學(組)系。然而該校為師範教育,以培養中學師資為宗旨,與一般大學有所差異。(王梅玲,民94年)民國50年,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成立,該校早於民國46年辦理申請,直至民國506月才獲准設立。招收高中畢業生,修業4年,授予文學士學位,第一屆共招收新生25名,這是臺灣地區設置於普通綜合大學的第一所圖書館學系。(周駿富,民65年:頁45-46
               民國53年,世界新聞專科學校鑑於各機關學校亟需設置圖書館或資料室,與圖書資料對新聞事業發展之重要性,乃設置圖書資料科。這是臺灣地區唯一設於專科學校的圖書館學系,分三年制和五年制兩種,民國58年又在夜間部增設圖書資料科,修業4年。輔仁大學於民國59年在文學院內設置圖書館學系,旨在培植專業圖書館員,增強圖書館員之人文、社會及自然科學基礎,藉此提高學術研究之水準。同年,夜間部亦設立圖書館學系,為相關科系中,迄今僅有兼設日夜二部者。淡江大學鑑於資訊科學與資訊服務日趨重要,民國60年成立教育資料科學系。該系在名稱上雖有差異,但實質上卻屬於圖書館學校。
(二)發展時期的圖書館教育(民國69─80年)
               民國70年代電腦科技進步,資訊社會成形,圖書館需要大量科技與研究所人才,圖書館學研究所設立不僅提升教育水準也促進圖書館事業發展。民國7080年間,碩士班與博士班陸續開辦,並在大學部基礎上成長茁壯。臺灣大學於民國60年學校教務會議通過設置圖書館學研究所的計劃書,但遲至民國69年經教育部核可,成立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班,設立的目的在於培養圖書館的高級人才,改善圖書館的服務品質,增進圖書館學的研究與發展,提高我國圖書館地位,使圖書館專業具有充分的學識與技能,接受資訊時代挑戰,並在資訊社會中扮演積極重要的角色。(胡述兆,民74年)
               民國75年,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為因應時代的需要,籌設我國第一個博士班。民國77年,臺大圖書館學博士班奉准成立,並於民國78年招生,招收具有碩士學位與2年圖書館專業經驗者。其設置目的有四:(1)為配合國家資訊工業發展及文化建設政策,培育圖書館與資訊服務的領導人才。(2)為國內圖書館學系所培育優秀的教學研究人才。(3)為大專院校圖書館及其他資訊機構培育行政領導人才。(4)為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培育科技整合的高級研究人才。
            民國81年,由於圖書館教育日漸重要,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Chinese Associat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簡稱CALISE)成立,第一任理事長由臺灣大學胡述兆教授擔任。該會與中國圖書館學會宗旨不同,主要任務包括:(1)研究與推廣圖書資訊學教育。(2)研討圖書資訊學學制與課程。(3)促進圖書資訊學教學方法與經驗之交流。(4)推動學用合一以及專才專用制度。(5)增進圖書資訊學教育之國際合作。該會設理事會、監事會,與學術交流委員會、課程教學發展委員會、研究發展委員會、及會員發展委員會等協助會務的運作。(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民82)
(三)轉型與提升時期的圖書館教育(民國82─99年)
                社會從二十世紀邁入二十一世紀,變遷快速,資訊科技一日千里,網際網路盛行成為人類新興傳播媒介,高等教育進行改革,大學蓬勃發展,不斷擴增新校與追求卓越。民國88年〈檔案法〉與民國89年〈圖書館法〉通過公布,社會對於圖書館與檔案館的發展有更多的期望。於是「圖書館學或圖書資訊學」以及「是專業或是學門」成了探討的議題。社會與資訊環境改變使得圖書館教育步入轉型時期。
              由於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國際間圖書館教育事業迭遭重大變革,受此風潮的影響,國內圖書館學系所先後更名為圖書資訊學系。輔仁大學自民國81年率先改名為「圖書資訊學」系,其全稱為「圖書館與資訊科學」系,取意為:「以圖書館學為體,以資訊科學為用」,英文名稱為「Departmen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自民國82年起,各校紛紛改名為圖書資訊學系,世新大學民國84年重新成立圖書資訊學系,其前身為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圖書資料科;民國86年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圖書館組改名為圖書資訊學組;同年,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也改名為圖書資訊學系。
               民國85年起政大、師大、交大新成立研究所。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85年成立,旨在配合國家建設計劃,培育圖書館、文化中心、資訊中心、博物館、檔案館等機構所需的專業人才,落實圖書資訊學、博物館及檔案館行政管理與服務理論及實務之教學。政大於民國91年改名為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停辦博物館學教育,分為圖書資訊學組與檔案學二組。民國86年,新竹地區的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成立圖書資訊學系,民國88年,中興大學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為中、南部地區第一個成立的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王梅玲,民89年)
              民國92年至96年,臺灣推動「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將圖書館與博物館珍貴的重要文物典藏加以數位化,建立國家數位典藏,以保存文化資產。(國家數位典藏計畫簡介,民92年)這個計畫引發大量數位典藏人才的需求,對於圖書資訊學教育發生影響。民國91年,臺灣師範大學為了反映數位社會、數位資訊傳佈服務和研究的需求,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中國圖書館學會,民919)同年,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資訊學院新設「數位圖書資訊組」碩士在職專班,每年招生10名,由該院資訊科學系所與圖書館辦理。(中國圖書館學會,民916月)世新大學圖書資訊學系自民國90年更名為「資訊傳播學系」,以培養數位內容設計、網路資訊蒐集、加值、行銷、資料庫加值、檢索專業人才。(王梅玲,民90年:頁330)民國98年,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圖書資訊學組停止招生,但該校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89月成立博士班,以期培育知識經濟社會時代之學術研究與管理領導人才。(臺灣師範大學,民99年)
(四)圖書館的研究發展

圖書館教育不僅培育圖書館館專業人才,也促進圖書館學研究。臺灣圖書館的研究隨著圖書館事業的勃興,以及圖書資訊學教育的發展而穩定成長。依據《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各年統計,自民國35年至97年間,臺灣出版的圖書資訊學及文獻學圖書論文共有15,060/篇,包括:專書2,013種、學位論文1,378篇,期刊論文10,973篇,與專題研究報告696篇。其內容範圍在圖書館學領域包括:圖書館事業、館藏發展、資訊組織、技術服務、讀者服務、參考服務、圖書館行政與管理、推廣與輔導、特殊資料處理、圖書館教育、圖書館法規標準、館際合作、各類型圖書館問題、公共及大學圖書館之經營。近年來受到資訊與網路科技影響,圖書館研究出現許多新議題,例如:圖書館自動化、資訊儲存與檢索、網際網路、資料庫與資訊系統、地方文獻、讀者資訊行為、數位出版、數位圖書館、資訊共享、華文書目資料庫建構、數位學習、資訊素養教育等。(國家圖書館,民90年至民98年)

七、結語

本文回顧中華民國圖書館百年發展歷程,從藏書樓轉為現代圖書館,圖書館的發展歷經發韌、成長、衰退、重建、發展、茁壯、到蛻變七部曲而成為今日5,000餘所的臺灣圖書館事業局面。根據本文論述從百年圖書館發展史列舉出下列十項重要事件:(1)五四時代的圖書館新運動。(2)湖南公共圖書館之創辦。(3)美國韋棣華女士成立文華圖書館科。(4)國立中央圖書館遷臺。(5)中國圖書館學會成立。(6)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成立。(7)文化建設計畫的推動。(8)圖書館自動化推行。(9)〈圖書館法〉頒布。(10)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執行。

針對上述中華民國圖書館百年發展歷程與十大事件,本論文總結歸納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因素說明如下:

1.     維新與五四運動啟發新圖書館運動。我國藏書樓存在千餘年,專為政府官員與讀書人使用,維新派人士引進現代圖書館觀念,與五四新圖書館運動,並由留學回國的人士將西方圖書館觀念與技術引進,建立中華民國圖書館事業。
2.     美國人將西方圖書館觀念引進。美國人韋棣華女士見到中國圖書館不普及而建立文華公書林與文華圖書館科,引進西方圖書館觀念,開啟現代圖書館之端,創辦學校以培育圖書館人才。
3.     國家圖書館功能展現。國立中央圖書館在大陸成立,隨著政府遷臺,後來易名為國家圖書館,充分展現其成為中華民國的圖書館中樞及發揮領導圖書館事業的功能。
4.     專業圖書館學會推動。前有大陸的中華圖書館協會,後有中國圖書館學會與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均成功扮演推動圖書館事業與協調圖書館界的重要角色。
5.     圖書館法制奠定基礎。〈圖書館法〉與〈圖書館營運基準〉是保障圖書館事業經營機制,提供人力、經費與組織法源根據,過去百年中,政府訂定公布圖書館相關法規,以促成推動圖書館事業。
6.     政府文化建設推動公共圖書館。文化建設計畫促成臺灣縣市圖書館與鄉鎮圖書館的建設,奠定臺灣公共圖書館基礎。
7.     圖書館自動化建立基礎建設。臺灣圖書館自動化計畫的研究發展,訂定許多標準,包括機讀編目格式及圖書館自動化系統與功能,將臺灣圖書館經營從人工作業改革成為現代自動化與網路化作業模式,提升圖書館水準。
8.     網路與數位科技促成數位圖書館新模式。網際網路與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促進網路科技與數位典藏建置,幫助臺灣圖書館轉型朝向數位圖書館發展。
9.     圖書資訊學教育推動。圖書館事業是專業,需要培育專業人才,文華圖書館科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創辦,培養圖書館基層館員,其後,圖書資訊學校的碩士班培植行政管理人才,博士班培養師資與研究人才,圖書資訊學教育是推動圖書館事業發展的火車頭。
10.  圖書資訊學研究發展。由於圖書館教育開辦,形成圖書館學門,促進圖書館學術傳播與研究,提升圖書館學研究更加精進成熟。二十一世紀,並應用資訊科學與技術,促使圖書館學蛻變成為圖書資訊學,並更加豐富學門內涵。

圖書館承載了人類千年的文化結晶,擁有豐富的資源,對社會文化的價值從文化典藏、教育民眾、提供資訊服務、到提升國民資訊素養,圖書館功能伴隨著人類社會變遷不斷調整,與時俱進。中華民國圖書館事業歷經許多階段,展現了文化、教育、社會與資訊多元特質,藉由許多人共同的努力,將圖書館的價值展現在我們的社會中。回顧過去百年,二十世紀初期,我國相繼發生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民國元(1911)年國父革命成功,中華民國建成,民國38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圖書館事業在臺灣有了新基地,歷經初期建設與成長期,至民國70年之後茁壯。中華民國圖書館事業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在這一百年中歷經發韌、衰退、重建到興盛茁壯。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99)http://www.lac.org.tw/;擷取時間:民國991118日。
國家數位典藏計畫簡介(92)http://www.ndap.org.tw/Introduction/index4.shtm;擷取時間:民國9269日。
第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100)http://4thldt.ncl.edu.tw/;擷取時間:民國1000215日。
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99)。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博士班簡介http://www.glis.ntnu.edu.tw/phd.pdf;擷取時間:民國99617日。
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82)。《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會訊》。臺北: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
王振鵠(72)。《圖書館學》。臺北:學生書局。
王振鵠(民64.10)。〈三十年來的臺灣圖書館事業〉,《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1.241-67
王振鵠(71)。〈七十年來的中國圖書館事業〉,收入:郭為潘主編,《中華民國開國七十年之教育》。臺北:廣文書局。
王振鵠(82)。〈臺灣地區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教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師範大學。
王振鵠(90)。〈圖書館法與圖書館事業之發展〉,收入:國家圖書館編,《中華民國九十年圖書館年鑑》。臺北:國家圖書館。
王振鵠(96.11)。〈百年來的臺灣圖書館事業〉,《圖書與資訊學刊》,631-10
王梅玲(2007)。〈臺灣圖書館教育史(1954-2007)〉,收入: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編輯,《臺灣圖書館事業與教育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王梅玲、林志鳳、邱子恆、賴美玲(95)。圖書館與資訊利用,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美美(89)。〈《圖書館事業發展白皮書》發表與期待〉,收入:國家圖書館編,《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圖書館年鑑》。臺北:國家圖書館。
宋建成(2007)。〈臺灣的公共圖書館史〉,收入: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編輯,《臺灣圖書館事業與教育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宋建成,《中華圖書館協會》,臺北:菁英社文化事業,民69
林景淵,《日據時期的灣圖書館事業》,台北市:南天,民97
柯平、李卓卓(2004)。〈中國圖書館精神紀念中國圖書館事業百年〉,收入:中國圖書館學會編,中國圖書館事業百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胡述兆(74)。〈我國第一個圖書館學研究所的入學資格與畢業要求〉,《書府》,62-10
胡述兆、王梅玲(92)圖書資訊學導論》,臺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
國家圖書館七十年記事編輯委員會(92)。《國家圖書館七十年記事》,臺北: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輔導組(93)。〈圖書館事業綜述〉,收入:國家圖書館編,《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圖書館年鑑》。臺北: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輔導組(98)。《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圖書館年鑑》,臺北:國家圖書館。
張樹華、張久珍編著(2008)。《20世紀以來中國的圖書館事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美華(95.10)。〈我國圖書館事業近十年發展的回顧與前瞻〉,《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2.410-24
蔣復璁(72.12)。〈中國圖書館學會三十週年紀念祝辭〉,《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351-2
謝灼華(84)。《中國圖書和圖書館史》,臺北:天肯。
嚴文郁(72)。《中國圖書館發展史--自清末至抗戰勝利》,臺北:楓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