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玲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2012
摘要
中華民國的圖書館教育始於民國9年武昌文華大學的文華圖書科成立,民國38年政府遷臺,民國44年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設立圖書館學組,為臺灣圖書館教育開始。民國69年臺大成立碩士班,促進圖書館教育發展,如今發展成為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完整教育體系;目前有8所學校,包括大學部5系,碩士班7所、博士班3所。民國82年後為反映時代變革,許多圖書館學系改名為圖書資訊學系。本文從四個階段論述中華民國圖書館教育發展歷程,涵蓋:(1)大陸時期的圖書館教育(民國元年-37)(2)臺灣圖書館教育成長時期(民國38-68)(3)圖書館教育發展時期(民國69-80)(4)圖書資訊學教育轉型時期(民國81年迄今)本研究以圖書館正規教育為主軸,蒐集8所圖書館學校資料,涵蓋大學部與研究所,從民國元年迄今陳述主要發展歷史。從社會、科技、經濟、政治、教育層面綜合分析,最後歸納出九項影響發展的因素,以解釋中華民國圖書資訊學教育本質與特色。希望重建過去,並作為未來發展的指引與借鑑。
關鍵詞 : 圖書資訊學教育;圖書館教育史;臺灣;圖書館教育;中華民國;
         圖書館學。
第一節、緒論
今年欣逢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各界熱烈舉行紀念活動。民國100年元月間「中華民國發展史論文研討會」中,與會者熱烈討論中華民國圖書館的發展歷史。在這一百年中,我國從藏書樓轉型為圖書館成為開啟文化典藏與民眾教育服務的社會機構。([1])講評人前國家圖書館王振鵠館長提到影響我國圖書館百年發展有五項關鍵:(1)政府的法令與督導支持圖書館事業發展。(2)政府推行縣市鄉鎮圖書館發展。(3)圖書館法的通過頒布。(4)政府文化建設帶動圖書館事業的發展。(5)圖書館教育是影響圖書館事業進步的最重要關鍵,專業人員的參與是進步的最大動力。
圖書館是保存與詮釋人類文化的重要機構,也是一種專業。其營運包括建築、圖書文獻與館員,圖書館員尤其是經營成功的關鍵。圖書館教育是培養專業圖書館員的重要途徑,希望培養館員具備通才教育基礎,學科專長及專業能力。([2])美國人韋棣華女士(Mary Elizabeth Wood ,1861-1931)民國前2(1910)年來中國創辦私立圖書館「文華公書林」,有感於當時大陸圖書館事業落後,熱心推動圖書館事業。民國9(1920) 年,她在武昌文華大學創辦我國第一個圖書館學校「文華圖書科」,後來改為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即今日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的前身。民國29(1940)年該校在圖書館科另外設立檔案管理科,開啟我國檔案管理教育之始。([3])
民國38(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蓽路藍縷,萬事尹始,首先恢復圖書館事業,其次開啟圖書館教育。臺灣圖書館事業自民國70年開始茁壯,極大原因是圖書館教育的推動與圖書館學的研究。臺灣的圖書館正規教育始於民國44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設立的圖書館學組,如今已發展成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完整教育體系以及在職專班等多元學程。目前有8所圖書館教育機構,包括大學部5系,碩士班7所與博士班3所。圖書館教育包括正規教育與繼續教育二種形式,前者是指圖書館學校設置,後者係對在職圖書館工作人員提供教育與訓練。本文以探討圖書館員正規教育為主,由於繼續教育史另有專章探討,本文不加敘述。
    臺灣設立大學部的圖書館教育原有6系,民國98年,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圖書資訊學組(以下簡稱師大圖資組)停止招生,目前有大學部5系,包括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以下簡稱臺大)、私立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以下簡稱輔大)、私立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以下簡稱淡大)、私立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以下簡稱世新)、私立玄奘大學圖書資訊學系(以下簡稱玄奘)。碩士班原有8所,民國98年,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在職專班數位圖書資訊組(以下簡稱交大)停止招生,目前有7所,包括臺大、輔大、淡大、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以下簡稱政大)、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師大圖資所)、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博士班有臺大、師大與政大3所,有關圖書資訊學系所資料參見下表。民國100年,臺灣8所圖書資訊學系所共有專任教師66人,兼任教師112人;在校學生1,787人,在職專班學生110人。([4])
  
1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系所一覽表
系所名稱
(依年代排)
系所成立年
學校
所在地
系所隸屬學院
提供學程
教師與在校學生
統計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圖書資訊學組
44-98
臺北市
文學院
大學部(44-98)98年停止招生
停止招生
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50
臺北市
文學院
大學部/50年成立
碩士班/69年成立
博士班/78年成立
專任教師12人,學生342
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53
臺北市
傳播學院
專科學校/53年成立至82年停辦
大學部/84年成立
三年制專科畢業生在職進修學程/87年成立
碩士班/89年成立
專任教師10人,學生267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59
臺北縣
新莊市
教育學院
大學部/59年成立
夜間部/59年成立
碩士班/83年成立
99年從文學院改入教育學院
・專任教師11人,學生555
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
60
臺北縣
淡水鎮
文學院
大學部/60年成立
碩士班/80年成立
原名教育資料科學系所,自89學年度改為現名
・專任教師10人,學生308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85
臺北市
文學院
碩士班/85年成立
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99年成立
博士班/100年成立
專任教師6人,學生33人,在職班學生22
玄奘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87
新竹市
資訊傳播學院
大學部/87年成立
專任教師5人,學生121
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88
臺中市
文學院
碩士班/88年成立
專任教師5人,學生37
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91
臺北市
教育學院
碩士班/91年成立
碩士在職專班
博士班/99年成立
專任教師7人,學生62人,在職班學生66
交通大學在職專班數位圖書資訊組
91
新竹市
電機資訊學院
碩士在職專班/91年成立,98年停止招生
停止招生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下列文獻更新而成:王梅玲。〈臺灣圖書館教育史(1954-2007)〉。《臺灣圖書館事業與教育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民96),頁69

民國82年,受到資訊熱潮影響,輔仁大學率先將系名從圖書館學改為圖書資訊學,許多學校跟進改名,不僅系所名稱不再單一化,並且廣為設置主題性學程、短期研習班與繼續教育。有關「圖書資訊學」定義,根據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公布的〈臺灣圖書資訊學教育指南〉,將其界定為:「係為因應資訊社會的需求,以圖書館機構為主體,擴大到資訊與資訊服務為中心任務,而以人、資訊、科技為主軸,研究資訊與知識,並提供其管理、傳播與利用之服務與技術的一門學科。為促進個人、團體、社會對資訊利用與流通,本學門涵蓋資訊與知識之產製、辨識、選擇、徵集、組織與描述、儲存與檢索、保存、分析、解釋、評估、傳播,以及資訊場域服務與管理。 ([5])傳統目錄學與版本學不在本研究的範圍。

本論文採用歷史法探討中華民國圖書館教育的發展,以圖書館正規教育為主軸,蒐集8所圖書資訊學校資料,涵蓋大學部與研究所,從民國元年迄今的史實資料進行分析與解釋。由於圖書館事業具有文化與教育特質,所以在敘述我國圖書館教育歷史時,將從社會、科技、經濟、政治、與教育層面綜合分析,尋求其變化與因果關係,最後歸納出影響發展因素,以解釋中華民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的本質與特色。希望重建過去,並作為未來發展的指引與借鑑。
我國圖書館學教育始於民國9年在大陸設立文華圖書科,臺灣圖書館教育肇始於民國44年,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設立圖書館學組,民國69年臺大成立碩士班,提升圖書館教育層級。民國82年後,許多圖書館學系改名為圖書資訊學系。本文以中華民國政府為主軸論述,灣在日治時代的圖書館教育不在研究範圍。本論文從四個階段論述中華民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歷程,涵蓋:(1)大陸時期的圖書館教育(民國元年--37)(2)臺灣圖書館教育成長時期(民國38--68)(3)圖書館教育發展時期(民國69--80)(4)圖書資訊學教育轉型時期(民國81--迄今)
第二節、大陸時期圖書館教育(民國元年-37)

我國近代圖書館興起於19世紀中葉。外國傳教士首先在上海創辦圖書館。清穆宗10(1870)年起,學者和學校建立的藏書樓亦逐漸開放,供人閱覽。20世紀初,我國高等學校圖書館,各類型公、私立圖書館陸續建立,近代圖書館事業開始發展。當時,韋棣華女士熱心推動,沈祖榮先生等赴美接受圖書館學教育,回國後發動新圖書館運動,圖書館事業開始受到社會的注意。20世紀初期,為推廣圖書館事業,培養圖書館管理人才成為重要的課題。([6])
我國圖書館教育始於民國9年,韋棣華女士與沈祖榮先生在武昌文華大學開辦了第一個圖書館學校—「文華圖書科」(Bone Library School),民國18年發展成為私立武昌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這是一所仿照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管理學校建立的專校,是我國最早的圖書館學教育機構。
五四運動以後,大陸出現許多圖書館學校,除了武昌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還有金陵大學圖書館學系、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圖書博物館學系、上海國民大學、及國立北京大學等校設立圖書館學專科。民國29年,檔案管理科的設立開啟檔案管理教育,以下分別陳述。
一、武昌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7])

民國93月,武昌文華大學圖書科(Boone Library School)成立,創辦人為韋棣華、沈祖榮、胡慶生。美籍圖書館學家韋棣華女士大力倡導圖書館事業,不但先後派送沈祖榮、胡慶生赴美攻讀圖書館學,她本人亦於民國7年返美進修圖書館學。民國14年,文華大學改組為華中大學,該科也改稱為華中大學文華圖書科。文華大學於民國16年停辦,文華圖書科仍單獨辦學,並於民國188月改為私立武昌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民國1912月正式脫離華中大學,成為我國第一所獨立的圖書館學專科學校。

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仿照美國圖書館學家杜威(Melvil Dewey)創辦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管理學校的制度。民國20年以前,只招收在大學進修2年以上的學生,學制2年。學生多來自燕京大學、華中大學等校。課程設置參照美國的模式,同時結合當時圖書館工作需要,包括:中國目錄學、中文參考書舉要、西文書籍選讀、圖書館經濟學、現代史料(以上為第一、二學年課程)、西文書籍編目學、西文書籍分類法、中文書籍編目學、中文書籍分類法、中國圖書館史略、西洋圖書館史略、圖書館行政學、各種圖書館之研究、圖書館建築學、西文打字法、各種字體書寫法、特別演講,以及實習等。民國1020年間,文華圖專的教師以外籍教員為主。當時美國圖書館協會每兩年輪派教師到文華圖書專授課。此外,德文、法文課程教師均為外國人,當時中國教師有沈祖榮、毛坤、胡慶生、徐家麟等。

民國27年抗戰開始,沈祖榮、汪長炳、毛坤率領全校教職員由武昌遷校重慶,臨時校舍設在重慶曾家岩求精中學。抗戰期間,學校一直維持原有規模,學生來源有所維持。民國29年,文華圖專改學制,開始招收高中畢業生或同等學歷畢業生,同時擴大辦學規模。民國36年秋季,文華圖專學制改為3年。文華圖專第一屆畢業生僅3人,民國1030年代每年招收自費生亦不足10人。民國1130年,文華圖專大學生畢業生共127人;民國3136年,專科畢業生共72人;民國1927年,講習班學生共29人。在此期間,大陸圖書館高級專門人才大半為該校畢業生。該校畢業生後來到臺灣參與圖書館教育工作者有若干,如藍乾章教授(輔仁大學)周駿富教授(臺灣大學)、與嚴文郁教授(輔仁大學)等。

二、上海國民大學圖書館學系([8])

上海國民大學圖書館學系是我國大陸時期第二個圖書館學校,於民國14年開設,杜定友任系主任,任課老師另有胡樸安等,同時邀請沈祖榮、李小緣、洪有豐等專家學者到該系講學。杜主任參考了20餘所歐美、菲律賓各大學的課程,對國民大學圖書館學系的專業課程規劃,包括:圖書館概論、圖書館原理大綱、圖書館行政學、圖書館學習、圖書館選擇法、圖書館分類學、圖書館目錄學、圖書館參考法、學術研究法等;並還設置古書校讀法、國學概論等課程。
  該系實行學分制度,學生凡修滿160學分者,授予學士學位;凡修畢圖書館必修課程者,發給該系修業證書。杜主任設立特別學生名額,方便圖書館工作人員深造,並將各種專門課程安排在星期六和晚上,當時特別學生共10多人。該系招收中學畢業生,學制4年,但僅辦兩年,民國15年因國民大學停辦,圖書館學系亦隨之結束。
三、金陵大學文學院圖書館學系([9])
  金陵大學文學院圖書館學系成立於民國16年,系主任李小緣是我國新圖書館運動倡導人之一,他在民國9年畢業於金陵大學,次年留學美國,在紐約州立圖書館學校和哥倫比亞師範大學攻讀,獲社會教育學碩士學位,民國14年學成回國。該校圖書館學系成立後,聘請萬國鼎、劉國鈞等專家講課,自編圖書館學專業教材。開設的專業課程包括:圖書館學大綱、參考書使用法、目錄學、分類法、編目法、流通法、雜誌報紙政府公文、特種圖書館、書史學、圖書選擇之原理等。同時,為普及圖書館學知識,該系首先將圖書館學課程列為全校學生選修課。
  金陵大學圖書館學系創辦後不久就停辦了,民國18年續辦,10餘年中斷斷續續。民國29年,金陵大學遷至成都,受外界委託代為訓練人員,學校決定在文學院設立圖書館學專修科,報請教育部立案,科主任曹祖彬。民國29年招收新生,對象是高中畢業生或大學肄業生。只辦兩屆即停辦,畢業生僅16人。
四、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圖書博物館學系([10])
  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民國308月成立於四川璧山。該學院設立圖書博物館學系,首任系主任汪長炳。該學系制4年,第一、二學年必修一般課程,第三學年修專業課程,第四學年上學期實習,下學期寫畢業論文。修滿132-148學分畢業,畢業生授予教育學士學位,學生在校期間需同時修習圖書館、博物館學課程。圖書館學課程包括:圖書館學通論、圖書館行政與設計、圖書館館史、特種圖書館學、圖書編目法、分類與資料整理法、圖書館經營法、圖書選擇與訂購、圖書館推廣、目錄學、各科名著介紹、版本學、參考書及參考工作、檢字索引法、問題研究方法等。這些課程按一般性、技術性、學術性、輔導性分為4類,均為必修課。民國3436年,該系畢業生人數為62人。抗日戰爭勝利後,學院遷至南京,部分系在蘇州上課,仍設圖書博物館學系。
五、北京大學圖書館專修科([11])
  國立北京大學於民國36在文學院設立圖書館專修科,科主任王重民。校內各院系學生均可以加修圖書館學課程,修滿72學分,成績總平均在70分以上者,可加發圖書館科畢業文憑。各院系課程在圖書館專修科規定課程以內,已經修習者,可以免修,學分可以計算入內。該系後來歷經二次改名分別為:圖書館學系,以及信息管理系。
  除上述大學以外,一些大學也開設圖書館學課程供學生選修,例如東南大學、大夏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河南大學、大中華大學等。東南大學,洪有豐講授圖書館教育,願實講授目錄學,陳鍾凡講授諸子書目。廈門大學,陳乃乾講授目錄學,內容包括中文書籍分類史及目錄學的應用方法。上海大夏大學,陳友松講授圖書館學。
六、檔案管理科設立

民國23(1934)年,大陸「文書檔案改革運動」興起,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設立檔案管理特種教席,並在圖書館學課程中增設「中文檔案管理」與「西文檔案管理」二門課程,積極展開檔案管理學研究。民國29(1940)1017日,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設立檔案管理科,是我國檔案正規專門教育的先河。([12])

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檔案管理科學制二年,學生入學資格為高中畢業或大學肄業,實行學分制,必修課22門,選修課8門,以修滿72學分為合格。所設課程有:中國檔案論、檔案行政學、西洋檔案學、檔案經營法、檔案編目法、檔案分類法、檔案管理、索引法、檢索法、立排序列法、史料整理法、公文研究、公務管理、公文管理、研究方法、簿記與會計、打字與習字、政府組織概要、行政管理學、分類原理、編目原理、圖書館學概論、中國目錄學、圖書分類、圖書館行政、社會科學概論、史地概論、博物館學、國文、英文、日文等。

第三節、臺灣圖書館教育成長時期(民國38-68)
             民國38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至臺灣,本節主要探討政府遷臺後在臺灣如何開啟圖書館教育。臺灣的圖書館事業在20世紀初期發展緩慢,最早始於清德宗26(1901)年私立臺灣文庫的創設,清遜帝2(1909)年,日人石阪莊作在基隆創設私立石阪文庫,民國4 (1915)年,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創設,使得圖書館事業具體發展。([13])日治時期臺灣的圖書館最多為95所,民國38年,政府遷臺,中國圖書館學會在民國42年成立,加上國立中央圖書館43年在臺北市復館,圖書館事業開始蓬勃,民國57年,圖書館共514所,迅速發展。([14])社會進步發展背景下推動著圖書館事業起飛,也促成設立圖書館科系的需求。
            在這個萌芽階段,圖書館教育主要以大學部為主,共有5所學校。民國44年,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下設圖書館學組;民國50年,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成立,其後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輔仁大學、淡江大學相繼成立圖書館學相關科系。另一方面,研究所雖未有圖書館研究所,但有4所相關研究所設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目錄組、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圖書文物組、國立中央圖書館圖書館學研究班、以及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目錄學組。
              民國43年,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由奧崗女士(Marian Orgain)開授一門16個學分的「圖書館學」課程,這是臺灣地區第一個圖書館學的課程。民國44年,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成立,以培育社會教育工作專才為目的,下分三組:社會工作組、圖書館學組、及新聞學組,其中圖書館學組注重圖書資料管理方法之研究,這是臺灣最早創立的圖書館學校。然而該校為師範教育,以培養中學師資為宗旨,與一般大學有異。([15])
             民國50年,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成立,該校早於民國46年辦理申請,直至民國506月才奉令設立。招收高中畢業生,修業4年,授予文學士學位。這是臺灣地區設置於普通綜合大學的第一所圖書館學校。該系成立主因於民國50年三、四月間美國圖書館學會國際關係組負責人Raynard C. Swank博士,美國新聞處Pardee Lowe博士,洛克斐樂基金會Boyd Compton博士熱心圖書館事業,致函臺大當局,願意動用洛克斐樂基金協助在臺建立圖書館教育機構,因此民國50417行政會議決議:「圖書館學系設在文學院內,自50學年度開始招收新生」。該年,臺大圖書館學系成立招收新生25名。([16])
           民國50年,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有鑑於各機關學校亟需設置圖書館或資料室,與圖書資料對新聞事業發展之重要性,乃設置圖書資料科。這是臺灣地區唯一設於專科的圖書館學校,分三年制和五年制兩種,民國58年又在夜間部增設圖書資料科,修業4年,均不授學位。
          輔仁大學於民國59年奉准在文學院內設置圖書館學系,旨在培植專業圖書館員,增強圖書館員之人文、社會及自然科學基礎,藉資提高學術研究之水準。同年,夜間部亦設立圖書館學系,為相關科系中,迄今僅有之兼設日夜二部者。
            淡江大學鑑於資訊科學與資訊服務日趨重要,民國60年成立教育資料科學系。該系在名稱上雖有差異,但實質上卻屬於圖書館學之範疇,強調教育資料處理、視聽資料、與資訊科學,並且特別提供許多教育方面的課程。
            這個階段尚未設立圖書館學研究所,但有4所相關研究所。民國46年至49年間,臺灣師範大學與國立中央圖書館合作,於國文研究所下設目錄組,實際研習圖書館學。招收大學文史學系畢業生6名,在校作為期三年的專門研究,研究重點以目錄版本和圖書館學為主,但僅辦理一屆即停止。民國57年,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設置圖書文物組,以培養史學之研究與教育人才為宗旨,該所分4組:斷代史組、近代史組、圖書文物組(原名圖書博物組)、美術史組,授予碩士學位,每屆招收1-4名研究生。
               民國60年,國立中央圖書館為培養大學及研究圖書館管理人才,提高館員素質, 以加強發展圖書館事業,乃在亞洲協會資助下,設立圖書館學研究班,以大學畢業以上,本科非圖書館學者為招生對象。研究時間自民國6010月至民國616月底止,共9個月,分3學期,每學期各12週,經審查甄試後錄取公費生11名,自費生5名。其課程相當於大學部圖書館學系的課程,除上課實習外,每學期有兩次實習觀摩及專題演講等活動。同年,政治大學與國立中央圖書館合作在該校成立中國文學研究所目錄學組。民國616月,增招5名研究生,從事目錄版本研究,課程重點在目錄學、版本及中國古籍之研究整理,僅辦一屆取消。
              在這個階段教育部對於臺灣圖書館學大學部課程訂有標準。民國54年,教育部成立大學課程修訂委員會,修訂必修課程。圖書館學系課程由教育部聘蔣復璁、蘇薌雨、王振鵠、賴永祥、姜文錦五人為委員,規定課程標準:必修科目為52-54學分,專業科目,外包括第二外國語文12學分及文學史等6-8學分。民國61年,再度修訂課程標準,包括74-76學分必修科目。以臺灣大學大學部為例,必修科目包括:圖書館學概論、中文參考資料、西文參考資料、中文圖書分類及編目、西文圖書分類與編目、中國目錄學、圖書採訪與選擇、各類型圖書館、資料管理、實習、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二外國語。([17])
            臺灣的圖書館教育在這個階段初步成長,由於圖書館事業發展,與美國圖書館界熱心協助,成立5所圖書館學校,以大學部為主,雖在相關科系設置研究所,但圖書館學研究所尚未設立。此階段圖書館學校課程受到教育部主導,中國圖書館學會加強館員在職訓練與輔導。
第四節、圖書館教育發展時期(民國69-80)
             圖書館教育這個階段開始發展,民國69年,設立第一個圖書館學碩士班,開啟專業教育。這個時期,電腦科技進步,資訊社會逐漸成形,圖書館需要大量科技人才與研究所人才。蔣復璁先生在民國72年中國圖書館學會三十週年紀念祝辭即道出時代需要的新圖書館員。他說:「我們不能墨守成規,最要緊要把握時代,瞭解時代情況,適應時代需求。政府機關及業務機構需要諮詢科技化,需要大批的諮詢科技人員。諮詢科技是我們圖書館人員應當學習的一種技能,好來處理圖書館自動化。我以為國家需要諮詢科技人才,我們應當仁不讓,負責訓練。美國大學設立的圖書館學校,從前得到學士就可以做圖書館員,現在非得得到碩士不可。因此,我主張吾國各大學各圖書館學系應各添設研究所,尤其在諮詢科技時代」。([18])蔣館長的前瞻洞見,提高了圖書館教育層次。
                 圖書館學研究所的設立不僅提升教育水準也促進圖書館事業發展。民國69年至80年間,臺灣地區碩士班與博士班陸續開辦,並在大學部基礎上成長茁壯。臺灣大學於民國67年學校教務會議通過設置圖書館學研究所的計劃書,但遲至民國69年始經教育部核可,成立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班。第一屆招收4人,為陳昭珍、藍文欽、李文絜、彭慰。臺灣大學研究所設立的目的在培養我國圖書館的高級人才,改善圖書館的服務品質,增進圖書館學的研究與發展,提高我國圖書館地位,使本專業具有充分的學識與技能,接受資訊時代挑戰,並在所處的資訊社會中扮演積極而重要的角色。該所碩士班畢業要求包括:應修24學分,10學分為必修,14學分為選修,滿足第二外國語要求,通過學科考試,通過論文考試。5門必修科目為:研究方法、圖書館行政研討、讀者服務研究、技術服務研討、與資訊科學研討。([19])
                 民國80年,淡江大學成立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其研究與教學重心在於探討新的資訊、傳播科技在圖書館資訊服務及教育、訓練上的應用。目的是培養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以及教學科技的專業研究、教學與行政人員。所內分兩組:為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組以及教學科技組。([20])
教育部訂定圖書館學系必修科目始於民國54年,後經66年、72年、793次修訂。民國79年修訂之「文學院圖書館學系、教育資料科學系必修課程」,形同核心課程,共計1348學分,含:圖書館學導論(2學分)、資訊科學導論(2學分)、中文參考資料(4學分)、西文參考資料(4學分)、圖書分類編目()(6學分)、圖書分類編目()(6學分)、電子計算機概論(6學分)、目錄學(4學分)、非書資料(4學分)、圖書資料採訪(4學分)、圖書館管理(4學分)、圖書館實習(0學分)、與圖書館自動化(4學分)([21])這些課程反映了與美國圖書館學校十分相近。
民國77年,臺大圖書館學研究所博士班奉准成立,是我國第一個博士班,並於民國78年開始招生,招收具有碩士學位與2年圖書館專業經驗者。第1年招收徐金芬1位新生。其設置目的有四:(1)為配合國家資訊工業發展及文化建設政策,培育圖書館與資訊服務的領導人才。(2)為國內圖書館學系、所培育優秀的教學研究人才。(3)為大專院校圖書館及其他資訊單位培育主要行政人才。(4)為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培育科技整合的高級研究人才。([22])博士班學生修業期限為26年,修畢30學分(含論文12學分),通過學科及論文考試,授予博士學位。
                 這個階段,有關研究所的設立與學系名稱問題引起許多的檢討。民國80年,教育部圖書館事業委員會委託胡述兆與盧荷生教授從事圖書館與資訊教育之改進研究。首先分析圖書館教育問題是由於電腦與資訊科學興起,使圖書館學受到影響,傳統的教育措施與課程設計均有待更新。在職教育效果不彰、圖書館用人管道及薪級制度僵化,使圖書館教育無法突破與提升。其次,分析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關係密切,但國內圖書館學課程多保留在傳統作業,使圖書館教育趕不上資訊時代需求。在圖書館教育課程調查時,發現55.8%以上圖書館學科學生不滿意課程。該研究報告建議:(1)為因應資訊時代變遷,圖書館與資訊科學教育應整合,將圖書館學系名改為圖書館與資訊科學系,增加資訊科學方面科目,並整合所有科目內容,使之成為完整體系,利用現代科技充實傳統學科教學。(2)圖書館學課程必須改進,始能符合時代需要,建議成立「圖書館與資訊科學課程研究發展小組」研討,訂定一套圖書館與資訊科學教育標準,並仿美國的認可制度,委託專業學會定期評鑑。(3)建議圖書館法草案儘速完成立法,把圖書館工作人員分為專業人員、行政人員與技術人員三類,並將專業人員分為研究館員、副研究館員、助理研究館員、館員、助理館員五級,以突破圖書館人事制度僵化。(4)請教育部委任有關單位舉辦全國圖書館人力與圖書館教育現況調查,以為未來規劃圖書館學教育學用合一之參考。([23])
                  在本階段,由於圖書館事業蓬勃發展與社會需要科技人才,圖書館教育從單一大學部為主的教育制度,設立研究所碩士班與博士班,進而發展成為具備大學部、碩士班與博士班的圖書館教育體系;教育部仍然主導課程標準。民國80年的圖書館教育改進報告檢討了許多圖書館教育問題,並建議圖書館學應與資訊科學整合,課程保守不新穎有待改進,各級圖書館人員人事制度僵化有待突破,建議圖書館法立法通過。這些議題直指核心,並對下一個轉型時期產生作用。
第五節、圖書資訊學教育轉型時期(民國81-迄今)
社會變遷與高等教育改革促成圖書資訊學教育轉型,社會從20世紀邁入21世紀,變遷快速,資訊科技一日千里,網際網路盛行成為人類新興傳播媒介,臺灣經濟從繁榮到衰退,高等教育進行改革,大學蓬勃發展、不斷擴增新校與追求卓越。教育部自民國84年取消部定必修科目要求,由各學系自行設置課程。民國88年<檔案法>與90年<圖書館法>通過公布,社會對於圖書館與檔案館的發展有更多的期望。大學廣增,從民國397所大學,84123所,95年增至160餘所,全球大學均在追求卓越與競爭。於是「圖書館學或圖書資訊學」以及「是專業或是學門」成了探討的議題。這些社會與資訊環境改變使得圖書館教育步入轉型時期。
這個階段的圖書館教育,臺灣從5所圖書館學校增加到9所,展現圖書館學教育驚人的活力。首先,圖書館學校改名為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蓬勃發展,經歷系所改名,開設數位圖書資訊學程、短期研習班及在職專班,課程與學程設計向多元。其他發展尚有圖書資訊系所實施評鑑,與數位教學實施。由於此階段史實資料豐富,以下分為六部份陳述:系所改名與新校成立、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成立、課程研討與開設、在職專班與數位教學、系所評鑑與教育指南、圖書資訊學系所新聘多元背景的教師。
一、 系所改名與新校成立

                由於社會的變遷,國際間圖書館教育事業迭遭重大變革,受此風潮的影響,國內幾所圖書館學系所先後變更名稱為圖書資訊學系。輔仁大學自民國81年率先申請核准改名為「圖書資訊學」系,其全稱為「圖書館與資訊科學」系,取意為:「以圖書館學為體,以資訊科學為用」,英文名稱為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自民國82年起各校紛紛改名為圖書資訊學科系,世新大學84年重新成立圖書資訊學系,其前身為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圖書資料科;民國85年起政大、師大、中興、交大成立研究所。民國86年起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圖書館組改名為圖書資訊學組;同年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改名為圖書資訊學系。
民國83年,輔仁大學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班,旨在培育圖書館、文化中心、資訊服務等機構的管理人才,研討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理論,融合國內、外相關學說以建立中國的圖書資訊學。([24])民國89年,淡江大學將原教育資料科學系改名為「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所」。原系是培養圖書館學、資訊科學、以及教學科技的專業研究、教學與行政人員;民國85年教學科技組獨立成為「教學科技系」。([25])

               臺灣的高等教育進行改革,大量新增大學,為圖書資訊學系的成長鋪設溫床。民國85年,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成立,旨在配合國家建設計劃,充實文化措施,培育圖書館、文化中心、資訊中心、博物館、檔案館等機構所需專業人才,落實圖書資訊學、博物館及檔案館行政管理與服務理論及實務之教學。民國881215<檔案法>公布實施,鑑於各級檔案管理人才培育刻不容緩,政大於91年改名為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停辦博物館學教育,分為圖書資訊學組與檔案學二組,致力於圖書資訊學與檔案管理人才之培育。這也是政府遷臺以後在臺灣開設的第一個正規檔案專業教育。該校積極開設檔案學課程以培養檔案專才,必修課程開設檔案學研究、檔案選擇與鑑定研究、檔案編目研究、檔案館管理專題等。([26])其他圖書資訊學系所也相繼開設「檔案管理」課程。

             民國86年,新竹地區的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成立圖書資訊學系,第一屆招生50人。其設立宗旨在因應資訊科技服務需要,培育圖書館與資訊服務單位以及電腦與網路管理專業人才。希望與新竹、桃園、苗栗地區的科技資源與工商產業界密切結合。民國88年,中興大學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為中、南部地區第一個成立的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第一屆招收10名。該所設立宗旨為融合傳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的理論基礎,兼及資訊技術與應用的訓練,培育高素質的優秀人才,以符合資訊時代的圖書館與資訊中心之人力需求。([27])

             民國90年起,臺灣推動「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將圖書館與博物館珍貴的重要文物典藏加以數位化,建立國家數位典藏,以保存文化資產、建構公共資訊系統,促使精緻文化普及、資訊科技與人文融合,並推動產業與經濟發展。([28])這個計畫需要大量數位典藏人才,對於圖書資訊學教育發生影響,促進師大、交大、世新三個研究所發展。

世新大學圖書資訊學系自民國90年更名為「資訊傳播學系」,以培養數位內容設計、網路資訊蒐集、加值、行銷、資料庫加值、檢索專業人才為主旨。課程分成三大領域:資訊科學與技術領域、網路傳播科技領域、圖書館管理暨服務領域。在圖書館服務相關課程包括:資料蒐集與報告寫作、參考資源與應用、出版與資料採訪、科技、人社、商情、醫學等資訊系統、資訊機構管理、檔案管理、書店經營、資訊服務、資訊產業研究、數位圖書館專題等。([29])

民國91年,臺灣師範大學為了反映數位社會、數位資訊傳佈服務和研究的需求,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培養資訊行為研究人才、圖書資訊服務機構和學習中心經營人才、資訊社會研究人才。畢業應修學分最低為30學分,必修科目3門;選修科目27門。([30])同年,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資訊學院新設「數位圖書資訊組」碩士在職專班,每年招生10人,由該院資訊科學系所與圖書館辦理。該組目標包括數位圖書資訊的建置與處理,目的在探討以數位形式蒐集、保存、組織、數位化資訊,並透過通訊網路提供使用者進行數位化資訊的擷取、使用、處理。畢業應修學分最低為24學分,包括該組之規定專業科目至少12學分,另12學分為電機資訊碩士在職專班資訊組之專業科目。([31])
         鑑於圖書資訊學研究之提升與數位圖書館發展趨勢,又成立2所博士班。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於民國98年獲教育部核准成立博士班。第一屆招收3位博士生。該博士班的教學目標旨在培育掌握知識經濟社會脈動之學術研究與管理領導人才,包括圖書資訊學教學及研究人才、知識服務機構之經營管理人才、企業及機構知識管理高級人才、學習中心經營管理人才、數位內容管理高級人才等。該博士班理論性之知識相關課程包括圖書資訊學之理論與方法、資訊與知識組織之原理與方法、資訊傳播之理論與方法、知識產業與資訊社會之發展議題等。而在專業技能,除需具備一般性之問題分析及解決能力外,也強調整合應用數位與網路科技、規劃及評估資訊系統、資訊服務與機構管理等能力培養。([32])民國99年,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也獲准設立博士班,於民國100年招收第一屆3名博士生,以培養圖書資訊與檔案管理之高級人才與研究人才。([33])
二、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成立
              鑑於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重要,圖書館學校希望成立一個相關學會,於是在民國81年,成立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Chinese Associat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簡稱CALISE),第一任理事長由臺灣大學胡述兆教授擔任。該會與中國圖書館學會宗旨不同,主要任務包括:(1)研究與推廣圖書資訊學教育。(2)研討圖書資訊學學制與課程。(3)促進圖書資訊學教育方法與經驗之交流。(4)推動學用合一以及專才專用制度。(5)增進圖書資訊學教育之國際合作。(6)其他符合該學會宗旨之事項。該會設理事會、監事會,下設學術交流委員會、課程教學發展委員會、研究發展委員會、及會員發展委員會,協助會務的運作。([34])
三、課程研討與學程開設

                 圖書資訊學系所改名引發課程重新檢討,教育部自民國84年取消部定必修科目要求,由各學系自行訂定必修課程,於是引發課程改進以及新設學程探討。民國83年,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課程及教學研究發展委員會研擬圖書資訊學核心課程,分成5大領域,各領域涵蓋的課程為:(1)基礎課程領域:圖書館學導論、資訊科學導論、電子計算機概論、目錄學、初級統計學。(2)技術服務領域:館藏發展、編目學、主題分析、非書資料。(3)讀者服務領域:資訊服務、參考資料、讀者服務、網路資源。(4)資訊科學領域:圖書館自動化導論、資訊儲存與檢索、資料庫管理、系統分析、通訊與網路。(5)管理領域:圖書館管理、圖書館行銷。([35])

民國86年,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從事「圖書館學系核心課程之規劃研究」,建議先以「圖書資訊學導論」為基礎課程,為進入各領域前的基礎,並將圖書資訊學課程分為5個領域。各領域之內涵及核心課程如下:(1)資訊與資源領域:內涵為認識各類型資源,如圖書、非書資料、網路資源等。核心課程為「館藏發展」、「參考資源」。(2)組織與分析領域:內涵為瞭解資訊組織與分析。核心課程為「主題分析」、「資訊組織」。(3)使用者與服務領域:內涵為瞭解使用者之認知心理、學習心理、資訊尋求行為、以及服務之基本理念。核心課程為「讀者研究」、「資訊服務」。(4)資訊科技與應用領域:內涵為瞭解資訊科技及其應用。核心課程為「資訊檢索」、「系統分析」、「資訊傳播」、「資訊科技」、「資訊媒體」;(5)系統與管理領域:內涵為系統的規劃、執行與評估。核心課程為「圖書館管理」、「系統分析」。([36])

                民國87年,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第三屆年會,舉辦「圖書資訊學核心課程」座談會,依各核心課程分組進行座談與討論課程內涵,共分5組,包括圖書資訊學導論課程組、技術服務課程組、圖書館自動化課程組、參考資源與服務課程組、與圖書館管理課程組。與會者咸認同核心課程的重要,應首先建立核心課程架構,並規劃設計課程的範圍與內涵。
    新課程與新學程的發展也受到重視,國89年,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開設「數位圖書館與博物館專題」2學分課程,由多位教師聯合開課,目的讓學生瞭解數位圖書館與博物館建置的相關議題,涵蓋數位圖書館的基本概念、發展趨勢、研究議題、核心技術、資源組織與檢、資料儲存與管理、資料採擷、自然語言檢索、使用者研究、系統評估等。([37])

受到大學設置學程的影響,圖書資訊學校設置「知識管理」與「中國古籍整理」二個學程,並跨學系合作辦理。民國90年,臺灣大學由圖書資訊學系與工商管理學系、資訊管理學系與資訊工程學系共同開設大學部的「知識管理學程」,修畢該學程規定之20學分,即授與「知識管理學程」證明書。該學程分為基礎課程、進階課程、實作課程三個層次。基礎課程之「知識管理概論」為必修且建議先修讀,進階課程中資源領域之「知識組織」、管理領域之「組織行為」、以及系統領域之「知識管理系統」3門課為必修之核心課程。 實作課程之「知識管理專題」亦為必修。([38])

民國94年,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開設中國古籍整理學程,成立宗旨為培育整理古籍圖書人才;透過跨學門合作,結合文學院中文、歷史、哲學、圖書資訊學4系之資源與專長特色,引領「古籍圖書整理」的研究和創新。該學程包括圖書管理類與中國古籍知識類兩類群課程;每類群應各修讀至少20學分。圖書資訊學系負責規劃圖書管理類群課程;中國古籍知識類群之課程則由中國文學系、歷史學系與哲學系共同規劃。圖書管理類群必修課程共14學分,包括資訊組織、參考資源、目錄學以及圖書館實務4門課,選修課程共開設19門課、70學分,至少需修讀6學分。([39])

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於民國969月開設數位內容與創新教學應用學程,學程目標為培育數位內容產業之整合人才,讓學生獲得數位技術之知能;培育數位內容應用於創新教學之教師,使其畢業後能取得「教學設計師」等專業證照;另外該學程亦建立跨校、跨系統的合作模式,建立數位合作的教學機制。該學程的課程分為基礎課程、內容數位化課程、數位內容與人文藝術教育課程、數位內容創作、數位內容管理課程、數位教學設計課程、專題實作課程等,師資由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美術系、歷史系、國文系等相關系所教師支援。學生修滿20學分(包括必修18學分)以上可獲得學程修習證書。([40])

數位典藏學程引起圖書資訊學系所興趣,中興大學與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於民國96年與97年為大學生開設數位典藏學程,目的為培養學生對數位典藏資源的瞭解與利用,結合文學院各系所及其他學院師資設置該學程;除了將現有國家數位典藏計畫成果中有關之人文與自然資源予以加值運用融於教學之外,亦透過技術與實作課程,進行數位典藏專業能力的養成,藉著跨領域能力的培養,增進學生對數位典藏觀念的建立並提升就業升學的競爭能力。二校學程課程內容相近,以中興大學為例,該學程分成基礎課程、應用課程、技術課程和實作課程共28學分,分兩學年實施,包括下列課程:數位典藏概論、Metadata概論、地理資訊系統、數位產權管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英文、數位典藏資訊研究與實作、多媒體系統、超文本文學等課程。學生修完學程,可獲得數位典藏學程修業證書。([41])

四、在職專班與數位教學

圖書資訊學校近十年也積極發展在職專班,甚至提供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學程。在職專班包括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二年制在職進修專班」,臺灣師範大學的「學校圖書館行政碩士學位班」。([42])民國92年,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開始辦理碩士在職專班,錄取15名學生。([43])在短期研習班方面,民國90年開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與公企中心合辦「圖書館人員學分班」。民國93年開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與檔案管理局合作開辦「檔案管理基礎班」與「檔案管理進階班」。

數位學習逐漸成為全球發展風潮,我國圖書資訊學遠距教學始自空中大學人文學系以隔空電視授課開播圖書資訊學課程,嘉惠許多在職人員,持續開播的課程包括:圖書館與資訊運用、圖書資訊學概論、圖書選擇與採訪、參考資源與服務、資訊組織等。另一方面,圖書資訊學系所也開設非同步遠距學習課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自民國88年開設若干非同步的網路遠距教學課程,包括:資訊與網路資源利用、管理學、參考服務等。民國90年開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開授網路課程。94年,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開設數位教學設計師課程,兼採實體面授及線上課程,線上課程兼採同步及非同步進行,每週進行1小時線上討論。實體面授課程計18週,3學分,招收學員50([44])

       我國教育部鼓勵大學開設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首先申請,於民國98年起開設「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該專班以培育資訊素養教育、圖書館管理以及數位學習人才為目標,首屆招收22位中小學教師。該專班開設6門數位課程,包括:圖書資訊學研討、知識組織與資訊取用、學校圖書館管理、數位圖書館、研究方法、檔案學研究,通過教育部數位學習課程認證,以線上網路教學方式授課。另外開設6門實體課程。該專班培養學生具備圖書資訊學與數位學習教學設計之專業能力,學生修畢30學分與撰寫碩士論文可以數位學習方式取得學位,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數位學習方式開設的圖書資訊學碩士學程。([45])

五、系所評鑑與教育指南

臺灣的圖書資訊學教育認可制度,雖然經過多年的討論但仍未建立。民國90年起教育部鼓勵各校辦理校內自我評鑑,自訂辦學目標自我檢核,並藉由外在評鑑,以追求大學教育品質卓越。民國8890年間,臺灣有5所圖書資訊學系所先辦理自我評鑑,包括: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所、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與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圖書資訊學系。各校評鑑項目包括系所宗旨、教學、研究、輔導、行政與經費、學生活動與服務、系所成果等,多為質化方向,並未設有量化指標,重點在整體系所制度及運作。([46])

民國95年起,教育部委託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辦理大學評鑑,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與圖書資訊學研究所首先接受評鑑。([47])95年至99年間,所有大學以每5年為循環周期接受評鑑,對系所教學品質進行認可,並將評鑑結果呈報教育部,做為推動高等教育相關政策依據。我國8所圖書資訊學系所陸續接受評鑑,包括: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所、玄奘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所、淡大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所。評鑑內容與標準涵蓋:(1)目標、特色與自我改善,(2)課程設計與教師教學,(3)學生學習與學生事務,(4)研究與教學表現,及(5)畢業生表現等5個評鑑項目。8校均獲得評鑑通過。([48])

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鑑於研訂教育指南之重要,特於民國98年進行臺灣圖書資訊學教育指南研究首先蒐集國際與英美等國之圖書資訊學教育標準與指南,草擬臺灣圖書資訊學教育指南芻議;再舉行焦點團體訪談會,邀請圖書資訊學系所教師與系所主任、圖書館館員、圖書資訊學系所研究生共同討論。最後獲致圖書資訊學教育指南書面文件,涵蓋圖書資訊學定義與範圍、教育任務與目標、課程、教師團隊、學生、行政管理、教學資源與設施等10大要項,40個分項指標。課程指南包括下列10構面:資訊社會環境、資訊政策、資訊倫理與資訊發展歷史;資訊資源產製、傳播與利用;資訊與知識組織;資訊取用與檢索;資訊服務與使用者研究;資訊資源管理與知識管理;資訊分析、解釋與研究;圖書館與資訊相關機構管理;資訊科技應用在圖書館與資訊系統服務;及資訊與圖書館利用的評鑑。本教育指南適用範圍涵蓋大學部、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專業學程與繼續教育,並於民國9712月在該學會年會大會經全體會員同意通過公布。([49])

六、圖書資訊學系所新聘多元學科背景的教師
     
              圖書資訊學是一科際性學門,具有多元與跨學科特質,我國圖書資訊學系所近年新聘許多來自其他科系的教師。研究者民國100年對9所圖書資訊學系所進行調查,全部66位專任教師中,有55位博士,包括29位圖書資訊學博士,5位教育與教育科技博士,12位電腦資訊科學博士,2位傳播科學博士,4位資訊管理博士,其他背景3位,如化工、土木、歷史等。具有圖書資訊學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不到一半,顯見新聘教師來自多元學科背景,並以資訊與電腦科系最多。([50])

臺灣圖書資訊學教育在民國80年前僅5所圖書館學校,如今增加至8所圖書資訊學校,具備從大學部、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的完整教育體系,並擴大多元主題學程,如檔案管理、資訊傳播、數位圖書資訊學程等。此外,在數位教學與繼續教育也有展獲。近年來,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與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陸續開設學分班與碩士在職專班,以提供圖書館在職人員進修學位機會。所以我國圖書資訊學教育在第四階段呈現出提升轉型與多元發展。

第六節、結論
               本文探討了中華民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的發展歷史,以正規教育為主軸,陳述其在民國元年到100年四階段的發展,涵蓋圖書館學校成立,教育體系發展,課程規劃設計,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整合。中華民國從圖書館教育發展為圖書資訊學教育,其間經歷重要事件涵蓋:(1)第一所圖書館學校在民國9年在武昌成立,臺灣第一所圖書館學校在民國44年成立。(2)民國69年設置第一個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班。(3)民國78年設置第一個博士班。(4)民國82年圖書館學校改名圖書資訊學系所。(5)圖書資訊學校從5所增加至9所。(6)課程改革不斷,包括設置數位圖書館課程、知識管理學程、中國古籍整理學程與核心課程研究。(7)繼續教育蓬勃發展,開設學分班、碩士在職專班、數位學習碩士班、短期研習班。(8)設置多元化學程,除了圖書資訊學學程,還包括檔案管理、資訊傳播、數位出版、數位典藏等學程。

               上述這些歷史事件肇因自社會、科技、經濟、政治與教育的影響。在社會層面,係受到社會變遷,資訊社會形成,圖書館事業白皮書研訂,與圖書館事業專業發展需求。科技層面影響包括資訊科技進步、網際網路盛行、數位典藏計畫推動,以及數位內容與數位學習產業的發展。經濟層面包括社會經濟繁榮,知識經濟的推動與科技企業推動知識管理的觀念與技術。政治層面包括教育部取消部定課程規定授權各校自治發展,圖書館法與檔案法公布實施與對圖書館與檔案管理人才需求。教育層面包括教育部圖書館事業委員會的圖書館教育改進報告;臺灣高等教育改革與大學擴增,重視學術研究與卓越競爭;以及受到美國圖書資訊學教育影響。以下將中華民國圖書資訊學教育重大事件從社會、科技、經濟、教育5層面綜合分析,最後歸納下列重要原因,以解釋其對我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的影響。

一、美國圖書館界的協助
    我國第一所圖書館學校是由美國韋棣華女士協助發展;而臺灣第一所以圖書館為名的科系是在臺灣大學設立,也是受到美國熱心人士提議而設置,所以我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是受到美國圖書館界協助。
二、臺灣社會對圖書館發展的需求
政府遷臺後大量建設圖書館事業,而需求大量圖書館人才,於是成立大學部。其後臺灣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高級專業人才,於是促使圖書館學校提升至研究所層級。而圖書館事業白皮書與圖書館法公布也刺激圖書館學校的調整與擴增,以及促進館員繼續教育需求。
三、英美圖書資訊學教育的影響
美國圖書館學系所在民國70年到80年間風行改名為圖書館與資訊研究系所,我國深受影響,陸續將系名改為圖書資訊學,意為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其博士班成立由留美回來的博士如胡述兆教授與李德竹教授主持,其課程與行政經營均受到美國影響。民國79年至89年間許多英美留學博士陸續返國在圖書館學校服務,如沈寶環、胡述兆、李德竹、吳明德、黃慕萱、賴鼎銘、薛理桂、楊美華、蔡明月等博士,對我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規劃與發展發生影響。
四、資訊科學與網路資訊科技影響
    民國69年以後,資訊科學與技術發展對臺灣圖書館教育發生影響,出現許多圖書館自動化、資訊科學、資訊技術課程。民國82年各校改名為圖書資訊學系。網際網路盛行,網路科技、網路資源、網路服務課程也相繼出現。許多資訊工程背景教師進入圖書資訊學校任教,也改變了圖書資訊學教學與研究內涵。
五、臺灣高等教育改革與追求卓越
    臺灣自民國79年進行高等教育改革,新增大學,圖書館學校也從5所增至8所。並且朝多元化發展,擴增檔案管理、資訊傳播、數位圖書資訊學多元主題性學程。由於高等教育追求卓越與競爭,也使得圖書資訊學校開始探討專業與學門發展如何平衡,是與圖書館產業保持密切合作?或是追求學術研究與論文發表而與圖書館事業保持距離?這使得圖書資訊學教育出現了以圖書館實務導向或以資訊科學理論導向的二種現象。
六、數位圖書館發展的影響
    數位科技與網路科技進步,大量數位資源產生,使得圖書館經營朝向二元圖書館發展。臺灣推動數位典藏計畫,需要大量數位典藏與數位圖書館人才。圖書資訊學系所增設數位圖書館課程,交大設立數位圖書資訊碩士在職專班,臺灣師範大學、中興大學、政治大學、世新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設置數位內容或數位典藏學程以培育數位內容與數位典藏人才。
七、 圖書館學教育缺乏專業認可
我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缺乏專業認可制度,圖書館學會也未發揮如同英美圖書館學會專業認可的角色與功能。美國圖書館教育一向由美國圖書館學會辦理專業認可,對其系所定期進行專業評鑑與監督,以使圖書館界與圖書資訊學教育關連,並保證圖書資訊學教育專業品質。我國一向缺乏專業教育認可,以致影響社會對圖書館的重視與專業地位。
八、圖書資訊學教育缺乏核心價值共識
    教育部取消部定核心課程標準,給了圖書資訊學校更大發揮空間,但另一方面圖書資訊學教育也缺乏自我鞭策未建立起學門價值與課程共識。使得圖書資訊學教育多元發展,但缺乏核心價值與願景策略。尤其網路資訊社會需求多種主題資訊服務的專業人才,目前雖有8所圖書資訊學校,但未發展出依市場需求供應各種主題與各類資訊服務專業人才的教育系統。
九、徘徊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整合及多元發展的十字路口
圖書館原來是社會保存文化資產的重要機構,但由於大量引進資訊科學與技術,圖書資訊學教育在整合過程出現了是以圖書館學為主或資訊科學為主的問題。而在學門性質也經常質疑:「圖書資訊學是圖書館專業?或是學術學門」的問題。此外,近年新聘許多其他學科背景的教師,致使圖書資訊學教學與研究出現多元與分歧現象。

我國圖書資訊學教育始於民國9年在大陸設置第一所圖書館學校,民國44年以後在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開始設立第一個圖書館學組,如今成發展成為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三個教育層級與8個圖書資訊學系所,以供應全國5,000多所圖書館事業的人力資源,並擴增培養檔案管理、數位典藏、數位出版、資訊傳播、數位學習產業的人才。但目前圖書資訊學系所多為小型研究所,辦學規模小、老師學生少,使得小規模圖書資訊學系所難以承擔龐大的教育與研究任務,更遑論跨學門與多元領域的整合與擴大發展。所以面對數位時代,從實體圖書資訊學轉向數位圖書資訊學的研究發展,中華民國圖書資訊學教育將迎接更巨大的轉型與改革的挑戰,需要再次啟動我國圖書資訊學教育改進研究機制,針對數位時代檢討教育現況並提出因應改進策略與方案,使得我國圖書資訊學未來教育不僅供應圖書館人力資源需求並且重新站上時代新潮流的浪頭。

附錄:中華民國圖書資訊學教育大事紀要  
一、大陸時期圖書館教育(民國1 - 37)
民國
西元
活動
2
1910
韋棣華女士創辦文華公書林,落成開幕。
元年
1912
中華民國創立
3-4
1914~1917
沈祖榮、胡慶生赴美求學。
11
1920
武昌文華大學的文華圖書科成立。
15
1926
庚子賠款幫助文華圖書科。
14
1925
上海國民大學圖書館學系成立。
16
1927
金陵大學文學院圖書館學系成立。
18
1929
文華圖書科改為私立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成立。
20
1931
韋棣華女士過世。
23
1934
文華圖書館學專科設立檔案管理特種教習。
29
1940
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設立檔案管理科。
30
1941
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圖書博物館學系成立。
36
1947
國立北京大學設立圖書館專修科。
二、臺灣圖書館教育成長時期(民國38 - 68)
38
1949
政府遷台。
42
1953
中國圖書館學會成立。
43
1954
l   國立中央圖書館在臺北市復館。
l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開授「圖書館學」課程。
44
1955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省立師範大學,同時增設社會教育學系,內有圖書館組,為臺灣最先之圖書館教育科系。
46
1957
省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目錄學組研究生6人。
50
1961
臺大增設圖書館學系,系主任由文學院長沈剛伯兼任,系務由賴永祥副教授實際負責。
53
1964
私立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創設圖書資料科,分別為三年制及五年制。
57
1968
私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圖書文物組成立。
59
1970
私立輔仁大學文學院增設圖書館學系,分日夜部招生。
60
1971
l   國立中央圖書館設立「圖書館學研究班」,開始上課。
l   私立淡江大學成立「教育資料科學學系」。
61
1972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設目錄學組,招收研究生5人。
三、圖書館教育發展時期(民國69 - 80)
69
1980
l   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增設夜間部圖書館教育組學位進修。
l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經教育部核可,正式成立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班。
74
1985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成立
77
1988
國立臺大圖書館學博士班奉教育部核准成立,並於民國78開始招生。
80
1991
私立淡江大學成立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教學目標是培養圖書館學、資訊科學、以及教學科技的專業研究、教學與行政人員。
81
1992
l   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正式成立。
l   私立輔仁大學率先申請核准改名為「圖書資訊學系」。
l   空中大學人文學系所設置圖書館類課程開設「圖書館學概論」。
四、圖書資訊學教育轉型時期(民國81迄今)
83
1994
私立輔仁大學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班。
84
1995
l   私立世新大學重新成立圖書資訊學系。
l   教育部為尊重大學學術自由與建立各校特色,取消部定必修科目之要求,由各學系自行訂定必修課程。
85
1996
國立政治大學申請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86
199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圖書館組改名為圖書資訊學組;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改名為圖書資訊學系。
87
1998
私立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成立圖書資訊學系。
88
1999
l   8月國立中興大學籌設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招收第一屆研究生10名。
l   12月國家圖書館與政治大學合作辦理圖書資訊學碩士學分班第一期招生,共招收34名學生。
l   私立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所上學期進行系所評鑑。
89
2000
l   私立世新大學申請設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班案獲准招生。
l   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改名為「資訊與圖書館學系」。
l   圖書資訊學系開設在職進修專班包括世新大學圖書資訊學系「二年制在職進修專班」,以及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的「學校圖書館行政碩士學分班」。
90
2001
l   私立世新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改名為「資訊傳播學系」。
l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與工商管理學系、資訊管理學系與資訊工程學系開設大學部知識管理學程。
91
2002
l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改名為「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停辦博物館學教育。
l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資訊學院碩士在職班新設「數位圖書資訊組」。
l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l   開辦圖書資訊學相關學分班。碩士學分班有政大、師大、中興等3所學校招生;學士學分班有政大「學校圖書館專業人員進修班」、「檔案管理學士學分班」、中山大學「高中圖書館學分班」、「圖書館專業人員在職進修班」招生。
92
2003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開辦碩士在職專班。
93
2004
l   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開辦圖書資訊學碩士學分班。
l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與檔案管理局合作開辦「檔案管理基礎班」。
94
2005
l   99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召開「94年圖書資訊學系所主任座談會」,並進行調查圖書資訊學系所圖書資訊學教師專長。
l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開設數位教學設計師課程。
l   私立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支援文學院開設中國古籍整理學程。
96-98
2007-2009
中興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世新大學與政治大學開設數位典藏學分學程。
98
2009
l   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成立博士班。
l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成立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l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圖書資訊學組停止招生。
l   交通大學在職專班數位圖書資訊組停止招生。
100
2011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核准設立博士班。


註釋



[1]王梅玲,〈中華民國圖書館發展史〉,《中華民國發展史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民國100),頁519-548
[2] 王振鵠,〈各國圖書館教育制度〉,《圖書館學》(臺北:學生書局,民國62),頁448
[3] 程煥文,《中國圖書館學教育之父-沈祖榮評傳》(臺北:學生書局,民國86),頁18,26,41
[4] 王梅玲,〈圖書資訊學教育調查報告〉,作者接受國家圖書館委託調查,民國100年。
[5] 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臺灣圖書資訊學教育指南〉,民國9712月通過該會年會討論後公佈。
[6] 趙燕群,〈第九章中國圖書館學教育史〉,《中國圖書館學史》(湖南:湖南出版社,1991),頁311-333
[7] 同註5
[8] 同註5
[9] 同註5
[10] 同註5
[11] 同註5
[12] 同註3,頁112-113115
[13] 張圍東,《走進日治臺灣時代:總督府圖書館》(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民國94),頁18
[14] 周駿富,〈中國圖書館簡史〉,《圖書館學》(臺北:學生書局,民國62),頁130-131
[15] 同註2
[16] 周駿富,〈中華民國圖書館教育現況〉,《圖書館與資訊科學》(民國654)45-46
[17] 王振鵠,〈各國圖書館教育制度〉,《圖書館學》(臺北:學生書局,民國62
     ),頁476
[18] 蔣復璁,〈中國圖書館學會三十週年紀念祝辭〉,《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35(民國72)1-2
[19] 胡述兆,〈我國第一個圖書館學研究所的入學資格與畢業要求〉,《書府》第6(1985)2-10
[20] 盧荷生,〈四十年來臺灣的圖書館學教育〉,《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教育研
      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民國82)
[21] 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國內五所圖書館學系八十四學年度課程表〉,《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會訊》4(民國846)5-17
[22]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設置理由〉,《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圖書館學研究所設置博士班計畫》(臺北市:臺灣大學,民國75),頁1
[23] 胡述兆、盧荷生,《圖書館與資訊教育之改進研究報告》(臺北:教育部
     圖書館事業委員會,民國80),頁2, 13, 32-33, 77-85
[24] 同上註。
[25] 胡述兆、王梅玲,〈圖書資訊學教育:臺大與北大之比較〉,《中國圖書
     學會會報》52(民國836)15-37
[26]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研究生手冊》(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         
     所,民國90),頁1
[27] 王梅玲,〈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圖書館年鑑》 (臺北市:國家圖書館,民國89)
[28] 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國家數位典藏計畫簡介〉,<http://www.ndap.org.tw/Introduction/index4.shtml> (檢索日期:民國9269)
[29] 王梅玲,〈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中華民國九十年圖書館年鑑》(臺北:國家圖書館,民國90),頁330
[30] 中國圖書館學會,〈校園資訊〉,《中國圖書館學會會訊》103 (民國91930)25-28
[31] 中國圖書館學會,〈校園資訊〉,《中國圖書館學會會訊》102 (民國91630)24-27
[32] 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博士班簡介>http://www.glis.ntnu.edu.tw/phd.pdf,檢索日期:民國9856
[33]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政大圖檔所博士班招生訊息〉, 民國100331,上網日期:民國1000708。網址:http://www2.lias.nccu.edu.tw/news/news.php?Sn=156
[34] 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會訊》(臺北市:該學會,民國82)
[35] 王梅玲,〈邁向二十一世紀圖書資訊學教育回顧與展望〉,《圖家圖書館館刊》892(民國89)9-32
[36] 陳雪華主持,《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圖書資訊學系核心課程之規
     劃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民國86)
[37] 王梅玲,〈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圖書館年鑑》(臺北市:國家圖書館,民國92),頁251-276
[38] 同上註。
[39] 輔仁大學,〈輔仁大學文學院中國古籍整理學程〉,<http://www.lins.fju.edu.tw/lins/portal/main.html> (檢索日期:民國95511)
[40] 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師大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數位內容與創新教學應用學程」規劃書
    http://www.glis.ntnu.edu.tw/blog/index.php?blogId=4,檢索日期:民國9755
[41] 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數位典藏學程計畫書http://www.nchu.edu.tw/~class/bulletin/da.htm,檢索日期:民國9755
[42] 蔡香美,〈校園資訊〉,《中國圖書館學會會訊》128(民國923)28-30
[43] 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畢業要求〉,<http://www.lis.ntu.edu.tw/> (檢索日期:民國9393)    
[44] 王梅玲,〈圖書資訊學教育〉,《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圖書館年鑑》(臺北市:國家圖書館,民國95),頁131-158
[45]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數位碩士在職專班>http://www.lias.nccu.edu.tw/index2.htm,檢索日期:民國9856
[46] 同註31
[47] 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評鑑報告書,民國959月。
[48] 王梅玲,〈圖書資訊學教育〉,《民國九十七年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臺北市:國家圖書館,民國97)
[49] 王梅玲、蔡佳縈,《臺灣圖書資訊學教育指南發展之研究》(臺北市: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2009)
[50] 同註4